张 堃
(泰山学院 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校企合作指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合作行为,它是一种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合作模式[1][2]。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社会急需一批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山东省泰山学院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组建的“山东省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调研组”,深入山东省的90余所高校及其合作企业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下受到高校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高等院校的常设专业,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财务管理专业也是笔者所在的泰山学院商学院的核心品牌专业,笔者拟以该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
1.“N+1”培养模式
所谓“N+1”(本科为“3+1”,专科为“2+1”)培养模式,指在校大学生在前N年学习高校理论课程和企业嵌入实训课程,最后1年在网融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战略合作企业进行就业对接实训或顶岗实训。“N+1”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社会、企业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采用“N+1”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既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很好地掌握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该模式成为当前应用较广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2.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接受调查的90余所高校中有56所采用了该模式。在该模式下,高校与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甚至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开展定向专业实训和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该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精准化就业。
3.定向培养模式
在接受调查的90余所高校中有38所采用了定向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高校和企业在招生时即以合同形式规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职业责任和职业标准,高校根据企业的要求编写教材、教授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作办学企业工作。实行定向培养有助于实现就业的定向性、专业性,可以使学生的就业更有保障。
(二)校企合作办学的特征
1.引入企业实训体系
校企合作就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用人需求,结合企业案例、企业环境,将企业综合实训课程嵌入高校理论课程体系,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企业实务,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学科品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接受调查的90余所高校中,将企业实训体系嵌入高校课程体系的有62所,占比约为69%。引入企业实训体系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2.从企业引进师资
在接受调查的90余所高校中有53所从企业引进了师资,它们从企业中聘请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这些人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聘请他们担任讲师可以弥补高校学术型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帮助学校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3.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如果高校的培养模式落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在接受调查的90余所高校中有83所建立了就业保障体系,它们积极开展职业素养训练、职业技能评审、就业专项指导、就业推荐服务,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就业方案,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资源协同优势不突出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为了有效整合双方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的资源主要有专家学者、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企业的资源主要有资金、技术、设备等,优势互补即可实现双赢。然而目前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资源整合情况普遍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某些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单一,没有成为科技研发中心与技术推广中心,也没有成为学生创业及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双方的师资没有实现有效整合。
(二)校企培养理念不一致
培养理念不一致是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企业希望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而高校的一些教师则习惯于传授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法,照本宣科,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一些地方,高校理论课教师与企业实践课教师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达不到高校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强调学校应该承担教育义务,高校强调企业应该负责学生就业,而它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却少有沟通,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无疑会影响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开展。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在师资培养、专业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①,以期为学生铺就一条从基础理论学习到操作技能演练,再到项目实践锻炼,最后到走上工作岗位的成长之路。
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当从六个方面着手,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针对学生开展基础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学科知识和企业实务;二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训练,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中,合作双方都应当针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泰山学院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开设专业性训练课程时就充分征求了企业合作方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课程体系兼顾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提升职业素养,培育职业心态”“薪酬福利体系方案设计”“会计专业实训”“企业家讲座”“路由型与交换型网络互联技术”“手把手教电子商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系统方案”“BPO英语实训”“职业素质实训”等。
(三)由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专业应当组建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这样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来自高校和企业的教学团队就教学理念、实战方法等进行研讨,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也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4]。
(四)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实训平台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种,只要是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都应当应用于高校课堂。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学生互动。此外,还可以采用改造、新建等手段开展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高层次多功能实训平台建设。例如,泰山学院的企业合作伙伴建立了山东省雪野实训基地,泰山学院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76名学生于2017年7—9月在该基地开展了集中实训,效果良好。
(五)改革评价方式
当前,应当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立足于社会及企业的需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学生的综合成绩应当由五个部分构成:其一,学生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其二,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其三,学生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其四,学生短期情景实训考核成绩;其五,校企双方负责老师的毕业评分。高校根据学生的得分进行综合排名,并将数据输入资源库,为合作企业人事决策提供依据。
(六)强化专业共建工作
校企联合培养通常是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N+1”模式(学生前N 年在高校学习,企业提供项目供其实训,最后1年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良好的招生是校企合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校企双方应当合力做好招生工作。招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应当是保数量、保质量,要注意选拔那些素质较高的学生进入校企共建专业学习,做到既要完成招生计划,也不降低要求。招生环节的工作主要有院校品牌宣传(包括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考前讲座、优质生源地建设等。
建立科学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对于保障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高校和企业应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反映高校的学科优势和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应当提供课程支持服务、教务支持服务、专家面对面服务、岗前集中实训服务。其中,课程支持服务包括专业课师资派遣服务和课程实训支持服务,岗前集中实训服务包括实训体系建设和将学生集中到企业实训基地之后所开展的综合性服务。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的当下,企业合作方应当增强责任意识,同高校一起为毕业生建立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企业要为学生提供覆盖在校学习期间、就业前、就业后三个阶段的一体化就业服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企业合作方应当配合学校开设系列职业素养课程,并且定期安排职业导师举办讲座;学生就业前,企业合作方应当针对他们开展就业专项训练,及时推送就业动态;学生就业后,企业合作方应当提供就业跟踪反馈服务[5-6]。
在对山东省90余所高校的合作企业进行走访后发现,只有12%的企业倾向于招收普通毕业生,有20%的企业表示需要应用型人才,有22%的企业表示需要技术型人才,而近50%的受访企业表示需要复合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旺盛,但多数受访企业表示,目前山东省内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所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技能欠缺的问题,很多人在入职之初不能独立上岗操作。
有67.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招录时最为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有65.3%的受访企业表示最为看重学生的工作态度,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受到企业关注。在企业管理者看来,员工的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各高校应当特别注意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注释:
①详见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11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王晓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4(2):236-237.
[2]王鹏飞.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15:2.
[3]郭书贤,路瑞峰,丁伟,等.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冶金教育,2013(2):58-60.
[4]任波,李环,梁爽.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1):42-43.
[5]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6]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