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8-02-23 23:34:2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家长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盛景家园幼儿园 山东济南 250013)

该如何开展幼儿科学素养教育?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有哪些途径和方法?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方法论,指出要遵循”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原则。他提出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并进一步指出幼儿科学素养教育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想、去学、去做,鼓励幼儿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让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和成长!可见,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让幼儿拥有正确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善于观察、思考与实践,懂得科学的学习与生活。

一、调查与观察相结合 促升三方科学素养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他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互相嵌套、互相匹配的成长过程。幼儿科学素养教育不单单是幼儿自身努力发展的结果,更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培养。为了找出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需利用调查问卷、实际访谈、日常观察等三种措施了解幼儿、老师、家长当前的科学素养水平,了解老师家长对科学素养教育的观点及做法,从而找出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1.调查问卷面向家长和老师。向两个园所50位不同班次的老师和12个不同班次的班级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000份,发现目前家长对幼儿科学素养教育并不重视,家长与教师的科学素养也有待提高,家长与老师不能很好的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提问不能给予重视与解答,对幼儿的科学兴趣激发不够,不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等问题。

2.通过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幼儿、老师与幼儿面对面的交流访谈形式,客观地与幼儿交流,发现家长与老师的教育教学想法是好的,但是实际做到的与所交流的还是有一些出入;家长与幼儿交流时多流于形式,因为各种因素,不能很好地回应孩子的“为什么”,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老师与幼儿个别交流时,能够了解到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水平,但是比较费时费力。老师与全体幼儿进行交流时,又出现一个幼儿回答后,其余幼儿随大流来回答的现状。因此,要想获得关于幼儿科学素养水平的情况还需要与日常观察相结合:家长、老师日常注意及时记录搜集孩子们的问题,发现其兴趣点,搜集整理孩子们的“为什么”,能够及时解决的,可以借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寻求解决办法。不能解决的,要引导并支持孩子保持探索兴趣,鼓励幼儿自己去尝试解答为什么。

在这个调查与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幼儿、老师和家长各自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引起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视,更为后期探索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打下基础。

二、班园相结合实验法 激发兴趣保好奇心

1.面向全体 激发兴趣

老师可通过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还可通过每周升旗仪式,面向全园幼儿开展身边的科学——升旗仪式科学小实验活动,以此达到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保护其好奇心的目的。老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收集孩子们的“为什么”,师幼一起借助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做实验,让幼儿观察为什么竹签抹上油就不会扎破气球?为什么鸡蛋会在水中浮起来,为什么瓶子有孔却不漏水等现象。在孩子们实际操作与反复试验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每个班级设立科学实验区,依据这个班级孩子的兴趣与需求投放相应地材料:实验区的材料不仅要投放可反复利用的高结构材料:放大镜、显微镜、量杯、滴管等,还要投放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树叶、纸杯、纸盒、气球、树枝等。让每位幼儿都能有机会去发现、去探索,激发幼儿的探求欲,逐步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力,为其科学的思维、科学地做事、科学地生活播下向上的种子。很多孩子回家也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科学小实验,并在班级群分享。以小带大,以大促小,让幼儿、家长、老师都有所提升。

2.针对个体,保好奇心

通过在班里设立问号俱乐部,倾听并记录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仙人掌的叶子在哪儿”“冬天小动物冬眠吗?”。在晨间谈话或离园分享环节,将搜集的问题与幼儿分享交流,将幼儿的问题回归幼儿中间,先让幼儿互助尝试解答,教师再适时给予幼儿支持与引导。保护幼儿好奇心,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先思考,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能够解决自己来,不能解决巧求助的科学态度。

三、回归生活与大自然 让素养教育活起来

生活在城市中的幼儿,面对的多是水泥钢筋,植物、自然对于他们来说已逐渐陌生:他们不知道吃的瓜果蔬菜等植物的原来样子?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不仅如此,有着重要教育价值的种植活动也常常被忽略。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指出:“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南》中的科学目标也指出幼儿要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这就是说,要利用周围的事物、环境培养幼儿的学习观察兴趣和好奇心。

1.借助绿色种植区 促幼科学素养成

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环境中,通过自然探索课、实际种植蔬菜和照看花草等方式,观察并认识周围的植物,培养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提高责任意识和科学生活的能力,如,园里建立快乐植物园,每个班都拥有自留地。借助班级阳台,创设“绿植吧”,让孩子们认领植物,照看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科学知识,观察、触摸、探索、发问,他们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

2.依托幼儿园生活 素养教育化无形

一日生活皆课程。结合每天的间餐时段,通过课件欣赏及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孩子通过摸、看、剥、撕、切、品和聊,了解水果蔬菜的相关知识。在交流讨论中,知识如水渗透在幼儿心田。在幼儿的实际操作间,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升攀。定期与食堂约定,让孩子们观察蔬菜、亲手摘菜,从而认识蔬菜。如生活体验+科学探索活动----择油菜。油菜叶被稚嫩的小手一片一片分开“老师,里面的小叶子可以吃吗?”老师:“可以,油菜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吃了让身体棒棒的,还适合口腔溃疡的人吃哦,那样嘴巴里的溃疡就好得快”“我的油菜有6片叶子。”当幼儿剥卷心菜时,他们发现:卷心菜和油菜的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当幼儿吃上自己择的菜时,开心的要多吃点。

3.借鉴、创生课程 双轨助力素养升

活用教材,以幼为本,开展活教育。老师可依托现有教材,梳理适合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课程。也可结合生活实际与幼儿需求积极调整和生成科学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如:结合天气变化开展科学活动。下雪天,孩子们一个个趴在窗口往外看,“下雪啦,下雪啦”,朵朵雪花飘落在幼儿园的前后院。“雪从天上飞下来了”“落到滑梯上,又没了。”“可以出去吗?”老师在孩子好奇的眼神中,充满疑惑的言语间,发现自主学习的契机。师幼走进雪的世界,进行一场别样的体验课程:看看雪都落在哪了?用小脚丫踩踩雪地,就会发出咯吱声,让孩子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享受听觉的大餐。观察雪花落到手中后不见了的神奇,感受雪的温度。“凉凉的”,“变成了水”,他们分享着这个神奇的发现。打雪仗、扔雪团,幼儿尽情的观察体验。他们用工具来搜集雪,将白雪放进透明塑料杯带回教室,“好像冰激凌!”“真想咬一口”,等待、观察雪慢慢融化成水的过程。孩子们在看雪、踩雪、玩雪中,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更探索了关于雪的科学知识,感受到了冬天的神奇和美丽。

从课中到课外,从园内到园外,家园合力,带幼儿春游和秋游,在走走看看、聊聊谈谈中,认识更多的植物,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精神。捡拾树叶制作拓印或叶子画;搜集石头枝丫,制作石头画和木工小手工……他们睁着好奇的南眼睛,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感知四季的变化。他们亲身体验播种、施肥和制作,洞悉植物成长的变化。他们逐渐懂得爱护环境,能随四季和气候的变化更换衣物,懂科学、爱科学,知道如何科学的生活。

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需以幼儿为本,家园携手,共同开发和利用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素养教育资源,以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其科学知识;需从实际入手,发现和整合生活中的优秀课程,借助课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系统的培养幼儿的持续探索精神;需以多种形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观察、思考与实践探究的能力。需教师带动、家长跟进和幼儿主动,才能让幼儿拥有正确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今后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家长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