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梅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八小学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诠释了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介,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是对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有效落实。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并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阅读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学习中的一大快乐的事情,就会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只有对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越读越爱读。有了如此的长期日积月累,就不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厚,语文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我的做法是在阅读之前、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完成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已经拥有的知识对课文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读读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疑问,或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或通过读课题,想一想作者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各种的疑问进入阅读,就会有目的的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效果一定是最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内容,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产生深入阅读的愿望。当学生怀着各种思考进入阅读活动时,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猜想、思考和感悟,始终保持着对阅读高度的兴趣,阅读过程也成为学生快乐主动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时,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对课外阅读要有所延伸,这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贱卖海张五》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者笔下的各种人物,就推荐学生课下去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书,这样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课外阅读的领域。学生为了了解更多的俗世奇人,就会主动的阅读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大量的课外阅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是毋庸置疑的。
很久以来,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常常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关注。教师根据教学参考内容,根据文章的作者进行简介、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对文章进行分段分层,概括主题思想,分析文章写作的特色,从头到尾的进行介绍,只是分解了文章。这种阅读教学过程,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教师对文章的解析,而不是学生对文章的主动阅读。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一年级学生学会拼音,利用拼音这个识字工具,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上生字的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为了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做到及时点拨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品析感悟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学生的阅读效果的好坏是检验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标志。学生养成自觉、认真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力专注,阅读文章时要对内容进行圈画;第二,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内容进行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情感达到交流。
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积累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重要的内容进行批注,还可以引导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课堂教学更加省力、高效,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课文内容,不仅要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隐藏在文章内容中的、比较委婉、含蓄的情感。因此,读懂文章的情感,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我在课前播放赞美桂林山水的歌曲,播放描绘桂林景色的课件,创设这种情景,带动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习课文阅读的兴趣。我在引导学生品读第一段时,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再读出对桂林山水赞美的热爱之感,从而体会作者陈淼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进而把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内容,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清、净、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加深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目的的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就会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