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佳话传千古推敲妙法叩文心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及点评

2018-02-23 22:43执教徐洪权点评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贾岛苏教版宁静

执教/徐洪权 点评/朱 瑛(特级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教学流程】

板块一:斟“敲”酌“推”悟真义

一、读懂“敲”之妙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推敲》这篇课文,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来历,还练习了怎样讲好这个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品一品“推敲”的味道,学一学“推敲”的方法。

2.师:贾岛作诗严谨认真,诗写成后,还在为用“推”还是“敲”反复斟酌。韩愈认为用“敲”字更好些,他的理由有几点?你赞同他的理由吗?

出示:“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礼貌、宁静、响亮。

◎追问一:“敲”这个字读起来为什么比“推”响亮呢?

通过发音,让学生体会开口越大读起来就越响亮,开口越小读起来就越不响亮的音律规律。再读“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感受“鸟”“边”“敲”“下”读音的响亮。

【点评:此环节,教者意在引导学生从音律的角度品味“敲”之妙,于是有了通过开口大小体会声音的强弱之举。再聚焦“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朗读,逐字感受发音时嘴巴的开合度与响亮度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感受音韵的变化之美,品味“敲”之妙处。】

◎追问二:“敲”字比“推”字读起来声音更响亮,为什么能衬托月夜的宁静呢?

讨论得出:月夜太宁静了,几乎没什么声音,所以“笃笃”的敲门声显得特别响亮。反之,敲门声之所以显得如此响亮突出,是因为当时的月夜特别宁静。

拓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室里真静,文具盒掉地上的声音是那么刺耳。

——学生习作

师(小结):这种以闹衬静的写作手法是极其高明的,平时的习作我们也要尝试运用。

【点评:以闹衬静的手法在诗文创作中并不鲜见,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此环节,教者通过拓展古诗、课文、学生习作中运用此法的句子,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理解并内化这一写作妙法。】

二、去除“推”之蔽

师:同学们,听了韩愈的理由,你们都赞同用“敲”比用“推”好吗?然而,老师有一点疑问:贾岛也算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当初为用“推”还是“敲”反复斟酌,是不是说明用“推”也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课文没写?你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揣摩揣摩用“推”的妙处?

预设:“推”说明贾岛与李凝关系不一般,“敲”反而显得生疏;“推”没有破坏月夜的宁静,更和谐一些……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好友、和谐。

【点评:如果“推敲”一事历史上确有发生的话,那么为“推”“敲”反复斟酌的缘由必然是“推”也有其妙。在此环节中,教者分析故意设疑,对“推”字妙用的分析,不仅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也是对“推敲”更深层次的理解。】

板块二:推敲诗文习方法

一、对话诗句,经历炼字求妥帖

1.师:古人写诗字斟句酌的佳话很多。比如我们《文脉》校本教材上有这样一则故事,名叫《一字之师》。(出示《一字之师》)想一想,郑谷的修改好在哪里?

2.师:我们也当一回字斟句酌的小诗人,活学活用,好不好?

出示:轻风 ____(摇、舞、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____(浓、出、闹)。

交流“扶”与“闹”的妙处。

【点评:古人炼字佳话甚多,通过一个有趣故事的阅读、两次推敲字词的练习,让学生经历推敲的学习过程,学会推敲方法。此环节由习到用,不空谈概念,是在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对话课文,养成推敲好习惯

1.师:课文后面有三道习题,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到底用哪个词更妥帖呢?

出示:

通过查词典、辨析词素、联系语境得出“拜访”“即兴”“宁静”更为妥帖。

2.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用得精妙的其他字词,说一说这样使用的好处。

预设:

通过替换法体会加点词的精妙。(如:“摸”与“找”,“簇拥”与“护卫”,“闯”与“走”,“宽恕”与“原谅”。)

3.师(小结):诗人贾岛被誉为“苦吟诗人”,他曾经写过“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因为这种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他写出了很多传世佳作。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也非常追求用字准确精练,曾对自己的学生莫泊桑说过:“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使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斟酌,直到得到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老师希望同学们阅读作品时要揣摩词句的精妙;自己习作时,要力求用最妥帖的那一个词。

【点评:用课文后的练习,巩固习得的推敲之法,既顺应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又夯实了学习本文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推敲意识。】

三、对话教材,跳出课文看《推敲》

师:课文《推敲》为我们讲述了一段诗坛佳话,启发我们创作时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还教会了我们斟酌文字的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千古传诵的“推敲”故事也备受编辑部叔叔阿姨们的青睐,被收录到冀教版、S版、北师大版的教材中。然而,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版本中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下面我们来看看S版中的《推敲》,看看它与苏教版中的《推敲》在用词方面有哪些细微差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出示S版《推敲》)

1.对比阅读,发现差异。

2.师生交流,出示差异。

①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苏教版

唐代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曾经出家当过和尚。

——S版

②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苏教版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动了树上沉睡着的小鸟。

——S版

③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苏教版

“贫僧正在斟酌诗里的字眼,无意之中冲撞了大人,求你饶恕。”

——S版

④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苏教版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便把诗句定稿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S版

3.斟酌用词,较其优劣。

预设一:①处中的“唐朝”与“唐代”,用词虽有细微差别,但意思一样;而S版比苏教版多的“曾经”一词,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了“曾经”,更为符合贾岛先出家后还俗的实情。

预设二:②中的“惊醒”与“惊动”进行比较,“惊醒”一定是在睡着的情况下,而“惊动”不然,所以苏教版用“惊醒”与“沉睡”搭配更为恰当。

预设三:③中的“贫僧”与“我”比较,“贫僧”一词更符合和尚自称的口吻;“大驾”比“大人”更符合韩愈出行时前呼后拥的架势;“宽恕”即宽容饶恕,先宽容后饶恕,符合文人身份。

预设四:④中的S版教材在结尾处加上了“便把诗句定稿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使故事更加完整。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发现了两种版本在用词上的细微差别,并通过比较,推敲品味出用哪个字、哪个词更为恰当、更为妥帖。孟子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今后我们在阅读、习作时也要增强自己的推敲意识。

【点评:部编本出版之前,小学语文共有十余套教材,每套教材选文都力求文质兼美,浸润着编者的匠心与汗水。不同版本收录的同题课文,因编者的眼光和理解不同而呈现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阅读,会拓宽他们的眼界。而学习《推敲》这篇课文掌握“推敲之法”,学生更易心领神会。这样的学习也利于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精神,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板块三:完善课文增兴趣

1.师:同学们,老师读课文时,惊奇地发现按照课文的写法,贾岛根本不需要为“推”“敲”犹豫不决,百般思索。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看谁能发现课文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出示: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讨论交流得出:既然课文写了“他的敲门声……”,就是告诉我们贾岛敲了门,那么无需再反复斟酌用“推”还是“敲”了。第二天贾岛才独自去长安,那么贾岛前一天晚上住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李凝家。李凝不在家,敲是不会把门敲开的,唯有推,所以贾岛可能是先敲后推。但这一点课文并没有说清楚,引发了矛盾。

2.师:你能不能尝试帮课文修改完善呢?

预设: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可是门里面却没有任何动静。贾岛便试着推了推门,发现门并没有闩,李凝不在家。贾岛在李凝家住了一晚,并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3.师:同学们,我们语文书扉页反面《编写说明》中有这样的文字: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广大师生提出意见,以便修订时参考。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一封信,寄给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为完善教材出一分力。老师建议大家先一气呵成写完,然后再推敲完善。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也是这样的哦。

【点评:此环节可谓神来之笔,用今天学习的推敲之法推敲课文的遣词用句,学生于重新审视《推敲》中,意外发现课文的不尽严谨、自相矛盾之处,成功的快感让他们品悟到推敲的甜头。借此向教材编辑写信提修订意见不仅有意思还有意义,让学生发现“推敲”的巨大魔力,增加读文习文时自觉推敲的兴趣。不过推敲仅仅是细节的完善,与阅读相比,写作一气呵成是精益求精的前提。】

猜你喜欢
贾岛苏教版宁静
宁静之宅
贾岛寻医记
贾岛碰瓷
《巷口的宁静》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贾岛推敲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