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越发频繁,商务礼仪成了商务活动的润滑剂和能否成功的关键。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之间的商务交往日益密切,深入了解和把握日本人在商务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方传教士在与日本人交往之后,深感日语难学,称其为“恶魔的语言”,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当属日语中高度发达的委婉语了。委婉语在日本人的交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在商务活动中频繁使用这种含蓄、婉转的表达,以营造愉快的商务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委婉语可以减少和避免商务场合中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有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商务活动中准确领会交流对象的意图并把握其深层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质,对于我国商务人士与日本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大有裨益。
(一)“以心传心”的省略
省略是日语委婉语的常用手段。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说过:“古典文法学者松尾捨治郎は省略の多いことを日本語の三大特色の一つとした。”(古代语法学家松尾捨治郎认为,省略是日语的三大特色之一。)[1]日本人在处于不便启齿的为难境地时,奉行“以和为贵”的思想,或出于礼貌,会有意识地将话语省略一部分,营造一种言未尽而意已到的和谐氛围。他们深信对方具有“以心传心”的能力,能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在请求帮助时,日本人经常会用以下表达法:
(1)ちょっとお願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我想求你点事儿……)
(2)お忙しいですが……(在您忙的时候……)
例(1)、例(2)把要求的事情先省略,给对方考虑的余地,也可以让自己根据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或延迟请求,这是一种以对方为中心的委婉表达。
另外,表示遗憾、抱怨和不满时有这样的表达:
(3)もう少し早く起きれば,電車に間に合ったのに……(如果早点起来的话,就能赶上电车了,却……)
(4)あのう,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あの,ステレオですが,音が……(对不起,那个音响的声音……)
例(3)通过表示转折的助词“のに”(却)表达遗憾和不满情绪,后面的省略更加强调了遗憾和不满;例(4)表达的是音响声音太大,吵到了自己,但又不便明说,便以省略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图,避免了尴尬,也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这种省略的方式既避免了有可能给对方带来为难、不快或伤害的结果,又巧妙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日本学者中根千枝对这一现象有过切中肯綮的总结:“日本人在相互交际中言谈举止、表情姿势非常机敏。模棱两可,捉摸不定,这种智巧是为了隐藏敌意,避免对立,保护自己。逢迎奉承,笑容可掬,同时又不露真心本意,是为了捞到好处。”[2]用这种不言便明的省略方式,而不直接表达,让对方去琢磨、体会,维护了交际双方的面子,避免了彼此的尴尬。
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也经常使用委婉语,他们一般不习惯说“不”,是为了避免直接拒绝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伤害,但是不等于不拒绝,而是要巧妙地、不让人感觉难堪地拒绝,这可以说是日本人特有的交际手段和处世技巧。例如,甲邀请乙去喝咖啡,甲说:“明日,一緒にコーヒーを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明天一起去喝咖啡好吗?)如果乙因为有事不能去或者不愿去,只要简单的说一句“明日はちょっと,今度また”(明天有点儿事,下次再约吧)即可,一般无需直接说明原因,日本人不会再刨根问底地问明天到底有何事,下次什么时候再约等,这点我国商务人员必须了解,以免遭到拒绝还要再约。日本人在交往中,一般不像西方人那样明确说出yes或no。上例中,省略了相当于no的“だめ”(不行)或“いいえ”(不),不仅回避了直接的拒绝,还通过后一句“下次再约”缓和了因拒绝可能带来的尴尬和不安。类似的例子在日本人的交际中俯拾即是。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认为,日本是一个讲究“以和为贵”的民族,日本人珍视“和”,在人际交往中也贯穿“和”的精神,避免说“不”的拒绝方式,就是“和”精神在交际中的体现。
(二)似是而非的随声附和
日本人在交际的过程中有随声附和的习惯。如在听完对方的话后,不管同意与否,对于问题还没有发表实质性的意见之前,日本人总习惯性地先说一句“そうですね(是啊)”,然后才能进入正题。假使你邀请日本人去打棒球,对方有事不能去,他也不会直接用“いいえ”(不)或“だめ”(不行)来拒绝,一般会先说“そうですね,野球をやるのは面白いし,体にいいですね,一緒に行きたいんですが……”(是啊,打棒球既有趣又对身体好,我也很想去,但是……),诸如此类的话,然后才说出不能去的理由。在这里,“そうですね”是看似完全多余的废话,但对于日本人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这个交际习惯,势必容易被前面赞赏、感兴趣的样子和表面的话语迷惑,认为对方答应了而自顾走开或不再关注他后面的话了。中国人讲究“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语音、语调和表情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完全适用于和日本人的交往。学过日语的人都知道,要想知道日本人的真实意图,只关注语音、语调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不听到一句话的最后一个音节,都不敢确定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也就是说,日语中句子的末尾才是语意的关键。日语的这种特点用我国的“出水才见两腿泥”的俗语来比喻是最贴切的。也有人把日语讥讽为机巧的语言。比如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时,下属可以根据上司的脸色随机应变地调整陈述的内容,把“是”改为“不是”,或者反之;如若想要表功,看到上司脸色不好,马上改为自我检讨,以此来赢得上司的欢心或者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日语交际中这种似是而非、拐弯抹角的表达,也是日本人谨慎、内敛性格的表现,我国商务人士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谈判中根据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底价,以赢得谈判成功,取得最佳效益。
日语中的随声附和表达除了“そうですね”之外,还常用“はい”“なるほど”“そうですか”等表达方式,而这些附和的实际意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和判断。比如“はい”,词典的解释中第一条词义是“是”,具有肯定判断意义,日语学得不深的人很容易就把意义局限于此。也就是说,这个日本人常挂在嘴边的“はい”和英语中的“yes”并不等同,因此常被外国人误用。它很多时候并不表示肯定或赞同,仅仅表示“我在听你说”“我了解了”“你的看法正确”等意义,而真正的“是”或“否”的判断,是通过最后的助词“です”“である”及其变化形式来实现的。其实,在日语交际中,即便是拒绝,人们首先也有可能会先说“はい”,然后再委婉道出拒绝的意思。假设你去日本公司拜访,对方问你喝不喝咖啡,如果你因为咖啡影响睡眠不喝,也不能按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直接这样表述:“いいえ,私は飲んだら眠れなくなりますから,飲みません。”(不,我喝了咖啡会睡不着,我不喝。)这样直白的表达容易留下冲撞对方的感觉,地道的日本式谢绝方式应该先说“は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嗯,谢谢)”,然后再婉言谢绝。很明显,这里的“はい”并不是“好的”意思。
随声附和就像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会话中,如果没有这些附和语,容易让说话者误会对方没有认真听,或者担心自己说的话对方没听懂或是不感兴趣而感到不安。听话人不失时机地随声附和,一是表明自己参与会话的积极态度,在洗耳恭听对方的话语,二是促使交流能流畅地进行下去。从这些附和语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交际中力求营造一种共同参与并积极配合的和谐氛围,这是日本人追求人际关系和谐所特有的交际心理的体现,也是一种委婉的话语表达。
(三)回避断定的推量语气
日语中大量使用的推量词和句式是最具日式特色的委婉语。日本人重礼仪,喜含蓄,尤其在商务交往中多采用不断试探、附和、协商的口吻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愿直抒胸臆地表达。他们喜欢用“でしょう”(大概)、“かもしれません”(也许)、“ようです”(好像)等推量词来营造一种对双方都留有余地的情境,以避免对方感觉被强加意愿的压力和不快,起到委婉、掩饰的效果,使强硬、断定的语气变得温和,日本人认为这样的表述能给对方留下谦恭有礼的好印象。这种推量语气的运用有时会让别国人感到不合章法。最让人不解的是,连天气预报这样强调严肃性和准确性的节目,日本也都是用“兴许……吧”这样的语气来播报的。天气预报虽属于预测的范畴,但其本身是建立在精密的科学监控和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大多数情况下准确度还是很高的。为了显示其严肃性和准确度,用确切的数字来表达天气的概率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用推量的语气去播报天气预报恐怕日本是独一无二的了。如果说用推量的语气播报天气预报折射的是一种害怕承担责任的心理,那么日本人在讲究精确严密的学科论文里也使用大量的推量语气就更让人费解了。如最简单的判断句“A是B”,在日语论文中有可能翻译成“AはBであろ”(A是B吧)这样暧昧、含糊的句式。若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成别国的语言,必然让别国同行深感困惑,可能遭到不少别国学者的批评。
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精密仪器的日本人,却在语言的使用上看似如此粗枝大叶,究其原因,主要是日语强大的约定俗成惯性使然。日本人力求避免“AはBである”(A是B)这种精确的表述,就是觉得这种语气显得过于武断和生硬,有失礼之嫌。对于日本人在交际中如何尽可能不给人武断、强加于人的印象,中国学者李兆忠在《暧昧的日本人》中有这样的生动描述:“听日本人说话,我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仿佛是在古董店里,许多人合抱着一件硕大易损的名贵瓷器,小心翼翼地搬运,谁也不敢造次,唯恐毁了这件稀世珍宝;彼此之间不断试探、商量、附和、调节,避开一切容易引起误会的话语和忌讳的内容,想方设法取悦对方——这就是日本人之间谈话的基本特点。”[3]216日本人在严肃的商务活动中虽然说话委婉有礼,但并不表示他们会为了和谐的关系可以随意放弃自己的主张,相反,他们会锲而不舍地寻找机会,试着用迂回婉转的方式说服对方。日本人与喜欢明确表达yes或no的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容易造成交流上的一些偏差与障碍。中国商务人员在与日本企业进行商务交流时,应该把握日本人的这一心理特质,避免引起误会和摩擦。
综上所述,商务日语中的委婉语表达可谓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意犹未尽的省略、似是而非的附和、回避断定的推量语气的运用这几个方面。
(一)“以和为贵”的民族心理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可耕地面积小,又受地震、海啸频发等恶劣的生活条件的影响,依靠集体的力量对抗恶劣环境成了他们的日常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离开了他人或社会都无法生存。因此,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集团意识。而且,日本以种植水稻为主,需要人与人之间通力协作的耕作方式,这也是集团意识产生的一个原因。另外,日本也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润物无声地渗透于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中,他们把“和”奉为人际交往的信条,在意双方关系的和谐,善于体恤别人的心情,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力求给双方留有余地。这种思想对商务交际中的言语构建影响巨大,呈现出一种迂回曲折、含蓄婉转的特点,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这是日语的一大特征,也是中日交流的难点之一。在商务场合,如果自己的意见和对方相左,日本人也总是考虑对方的面子,把话说得委婉动听,巧妙地表达反对的意见,在表达自己立场之前,先说“あなたの立場からすれば,私もそう思いますが……”(如果站在你的立场来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然后再迂回曲折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种迂回曲折的表达确实体现了对交际对方的尊重,让别人觉得舒服,给双方留有余地。但如果外国商务人士不了解、不熟悉日本人交际的特点,他们就可能常常会一头雾水,不能确定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误解对方的意思。只有深入了解日本人委婉暧昧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以和为贵”的思想根源,我国商务人士才能在与日本企业的商务交往中从容应对,进退自如。
(二)高雅的审美追求
日本人不喜欢明确、直白的表达习惯,他们认为这样的表达太低俗,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是对听者的低估,因为说话太直白会让听者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听懂。日本人认为委婉暧昧的表达是典雅和有品位的体现。在交际中,说话越含蓄婉转越能显示说话人的修养和身份。了解了日本人的这种说话追求高雅的心理特质,对于日本人交际中俯拾即是的委婉语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国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应针对日本人的这一特点,在商务活动中注意自己的措辞,留意对方的反应,随机应变,用最恰当的商务礼仪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三)“察文化”的表现
日语中繁杂多样的委婉表达与日本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察文化”。所谓“察”,包括直观观察和深入考察两层意义,即在交际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对方的表情姿态、话语方式,从而推测出对方的思维方式、价值偏好和心理状态。“察”既然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它就不单是个人的偏好,而成了一种从个人到集体的习惯性交际方式。日本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岛国,使用着单一的语言,促使日本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情况下无需明确地表达也能相互理解。日本人会在根据对方的表情、自己的处境等各种因素做出判断后才说话,尽量用推量、含蓄的语言使语气缓和,避免直接的表达给对方造成伤害,让对方“察知”弦外之音,这就是日本特色的“察文化”。美国的日本通马克·齐默尔曼对日本的“察文化”有一番精辟的点评:“日语中,说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说更为重要,而没有说出来的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在日本,理解对方未说出的话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技巧。”[3]224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认为,一个民族的词汇和语法能很好地诠释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在我国与日本商务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正确地认知日本商务交际中的委婉语表达及日本民族的心理特质,有助于彼此间顺畅的交流和商务活动的成功,这一课题的研究将给我国商务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金田一春彦.日本语(下)[G]//岩波新书.东京:岩波书店,1999:268.
[2]中根千枝.日本社会[M].许真,守峻岭,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13.
[3]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