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彦
晚饭后,漫步小树林已成我的习惯。回归自然,放空自己,许多好的想法就在这里产生。树林的一角,总会传来悠扬的小提琴声,一位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每天准时在这拉琴。好多年过去了,女孩从六七岁长到十来岁,陪伴她的妈妈不再指指点点,她却更能入情入境地陶醉其中。女孩手指在琴弦上起舞,像一只翩飞的蝴蝶,右手随音乐的节奏来回挥动,一招一式慢慢有了大家的风范。我散步,会有海顿的《C大调协奏曲》、布鲁赫《g小调协奏曲》飘入耳中。我常想:是什么能让小女孩如此热爱音乐,并坚持至今?后来,长时间的观察和与女孩妈妈的交谈,知道仍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教育如舒缓的慢板,用不同的方式缓缓地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窗,引领学生观察、聆听、触摸、思考、实践……充分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好奇心。学校的课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听女孩妈妈介绍,学校院团课设有书法、围棋、朗诵、舞蹈、游泳、种植、航模、泥塑、绘画、篮球、足球、群文阅读、写作等一百多门,采用走课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验,广泛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女孩就是在这样的走课中慢慢走进小提琴的世界。
教育像律动的行板,遵循生命拔节的规律,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会经历机械枯燥的磨炼,如纪昌学射、达·芬奇画鸡蛋……女孩初学小提琴之时,枯燥的指法训练也曾让她感到困难。那些日子,教师的指导鼓励和妈妈每天从不间断的陪伴,给予她坚持的力量。学习更多的是自我琢磨、练习,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晴在树林,雨在亭中,从没间断。我听到过母女这样一段对话:“妈妈,这首曲子我已经拉了好多遍,可以不拉了吗?”“树林里这么多小树,它们都想听你拉琴,给每棵小树拉一遍嘛。”“好,先给最粗的树爷爷拉吧!”一阵断断续续很不好听的乐声传来。“树爷爷年纪大了,你刚才拉得不流畅,树爷爷没听懂,再来一遍。”又一阵琴声响起……好智慧的妈妈,选择到树林拉琴,无数棵树成了女孩忠实的听众。在为小树林一遍又一遍拉琴的过程中,小女孩慢慢长大,学会了坚持,也真正爱上了小提琴。
教育似飞扬的快板,激越高亢的旋律,给人勇气、信心,体验临门一脚的快乐,百米冲刺的速度,举起奖杯的自豪,向上飞扬的振奋……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获得正向的肯定,体验生命的意义,找到新的前行方向。一次女孩夏令营归来,我们在树林相遇。女孩妈妈掩藏不住喜悦主动讲述:“我女儿随学校乐团演出,结交了好多小提琴高手,回来拉琴又有了新的目标。他们走到哪里,小提琴就拉到哪里,还把义卖的收入捐给贫困山区孩子。”女孩满面春风地对我说:“阿姨,我告诉您个好消息:我成了学校乐团的首席了!我想当小提琴家,每天会在小树林拉更长时间的琴!”
听,树林里,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奏鸣曲》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