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熠
伴随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新闻为了进一步贴近生活,迎合大众审美需求,获得较高的收视率,逐渐转变传统新闻专业语言形式,变得更加口语化和生活化。在广播新闻口语化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发展问题,因此,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对广播电视口语化现象的研究是今后广播新闻专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广播电视新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俗语、成语以及典故的使用明显增多。广播新闻中之所以出现高频率的俗语、成语以及典故,一方面是因为可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吸引听者的兴趣;另一方面,俗语、成语以及典故的音律整齐,可以增加新闻的美感和文学性[1]。
熟语的使用量增加。这里所谓的熟语是指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成语、歇后语、言语以及惯用语等。广播新闻中熟语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听者的兴趣、易于不同层次的听者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专业术语运用量逐渐降低。经济、文化、科技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量逐渐增加,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面也逐渐拓宽,因此新闻报道过程中势必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比如经济方面的“财政赤字”,医学方面的“双氧水”,环境学中的“PM2.5”等专业术语[2]。但是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新闻中对专业术语的引用也逐渐降低。
语气词的使用率频繁增加。我们常见的语气词,主要包括啊、呀、啦、哇、哦等。广播电视新闻中对语气词的频繁使用,可以丰富新闻的语言的情感性,充分表达思想和感情,同时可以渲染气氛,引发听众的共鸣。
第一,新闻语言的过分口语化现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播报时应注意对新闻语言的措辞、新闻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完整度以及新闻思想的正面性和积极性的有效传递。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快餐文化”的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在推广过程中受到商业因素以及经济利益的刺激,新闻专业人员为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往往会忽视对新闻本质的追求、忽视新闻专业原则和信念[3]。新闻播报者对新闻专业性的忽视和淡漠,也是导致新闻专业在新媒介时期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面临巨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新闻语言的口语语病现象。无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到何种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仍是新闻专业的基本素质之一。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者在播报新闻时仍要求具备较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能力。在“拼颜值”时代,新闻媒体在选拔人才时往往忽视对新闻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考核,更关注的是新闻播报者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气质”以及所谓的“上镜效果”等。因此,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播报者在新闻播报过程中频频出现口语语病的主要原因。新闻口语语病的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专业的专业性和信誉度,同时也不利于新闻播报者本人的长期发展。
新闻内容的准确性以及新闻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坚守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新闻内容的准确传播和播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言的精准。换言之,语言的准确度是新闻有效、准确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广播电视新闻与传统纸质版的传播媒介的区别即是广播电视新闻以语言为主要传播形式而传统新闻媒介则是依靠文字。传统传播媒介体制下,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准确地获取信息,而在广播电视媒介体制下,大众主要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因此,语言的不准确性则必然导致读者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乃至获取信息的失败。因此,新闻口语化的表达更有利于听众获取新闻信息,更容易理解新闻的主旨思想,而且新闻语言的口语化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进而获得更好的新闻广播效果。新闻信息的亲民性更加符合民众的审美趋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语言具有十分敏感的特性,语言的变化侧面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发展之初,在新闻播报模式等方面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较深,语言政治化色彩比较明显,经常使用政治性的语言,如“高举”“紧跟”等政治色彩比较浓烈的词汇。广播电视新闻播报的口语化内容十分少见,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新闻播报的主要功能即是政治思想宣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播报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广播电视新闻中逐渐出现类似“责任到人”“责任到户”以及“万元户”等口语化的词汇。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变化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发展情况的集中反映。特别是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
新媒介场域下,广播电视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新闻语言口语的适用度的调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广播电视新闻口语化语言与专业性事件、专业术语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拉近新闻事件和民众的距离,让民众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了解事件的动态发展,进而实现新闻广播的目的;另一方面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将专业术语以听众更加容易理解等方式广播,能够使新闻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更容易调动民众的参与度,使其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新闻的主题思想。
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的主要表现是播音员通过语言、通过声音传播新闻消息,因此可以说广播员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水平决定着新闻的有效传播度,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以及听众接收信息的准确性。毫不夸张地说,新闻播报者的个人素质影响着整个新闻媒体的水平。因此,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把自身专业知识与口语化词汇有机结合并进行合理化表达,将新闻信息科学、合理、准确又不失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传递给大众,进而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新闻播报者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应进一步规范口语用语,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频率;新闻播报者应注重语言结构、语序、语法的正确使用,避免出现病句、措辞不当,导致新闻信息的不当传播。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口语的规范,加强引导,使新闻口语表达更加合理、科学、生动、有趣,提高新闻广播的效果。
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是大众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进一步提升新闻播报者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对于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如何规范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者的语言口语使用标准和使用规范提出了对策,这些对策的提出对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宏.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问题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9):153.
[2]孙永琪.新闻语言的口语化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2016(17):32.
[3]王翠珏.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中口语化问题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