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求教师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幼儿阶段所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对幼儿日后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需要家庭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却不够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1]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幼儿园是专业的幼儿教育基地,不仅要教育、引导好幼儿,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开家长会,请家长听专家讲座,组织亲子活动,请家长参与到教学开放日的活动中……将幼儿园教学内容逐渐扩展到家庭中,让家长成为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从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示范与支持。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有更多机会去影响孩子,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会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家园合作中,家长要与教师经常保持联系,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以便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另外,作为教师也应积极主动跟家长联系,及时反映幼儿的在园情况,也可通过举办各项家园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便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预防家长“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通过开展各项有针对性地活动,促使家长更专业更科学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1.建立家园合作长效机制。由于大多数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不同的阶段中,幼儿所显示的差异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幼教管理者要能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或主题式的教育活动,对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预防。[2]如:新生刚入园时可能会出现不友好的状况,管理者不仅可以通过集体或个别教育引导孩子,还可以开展相关的亲子、节庆活动等,让所有的家长与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流认识,当孩子之间出现不友好的情况时,引导家长理智、正确的处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以达到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团结友爱的教育目标。通过各项有主题式的家园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水平。
2.加强家园合作,规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众所周知,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即家庭和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都是一样的表现,但也有个别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行为明显不同。比如,在幼儿园时自我服务能力强,做事积极主动,不哭也不闹,但在家中,则表现较为任性,随意发脾气,哭闹耍赖,吃饭让家长喂,生活自理完全依赖家长,针对这些情况,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方面,协调一致。对于过度溺爱孩子的家长,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引导家长科学育儿,不能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惯着、宠着孩子,这样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所以,教师要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于如何通过家园合作,规范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家园交流。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并与家长就家庭环境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当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后,还要将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是否达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从而意识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2)家园每月按时填写《幼儿成长档案》。首先,教师每月提前填写好《成长档案》的当月教学计划,让家长了解孩子本月在园有哪些教育教学活动,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支持、配合老师;其次,月底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卫生习惯、动作体能、自我服务、语言表达、礼仪行为、学习表现、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你真棒”和“加油哦”两个小方框,教师不能为了图省事,就全部在“你真棒”这一栏画“√”,也不能觉得哪位小朋友特别调皮捣蛋,就全部在“加油哦”这一栏画“√”,评价一定要客观真实。在教师观察记录这一栏,评价内容既要发掘、肯定孩子的优点,又要指出不足,引导幼儿往好的方面发展,并对家长提出相关的建议,让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配合老师一起教育引导孩子,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适当的表扬寄语,激励其继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们一起小结本月生活和学习情况时,对表现好,进步明显的幼儿,奖励小红花或小贴画,激发幼儿规范行为的积极性,对还有待提高和发展的幼儿,也予以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待。对家长在《成长档案》中反馈的“幼儿在家表现”,教师给予积极地回应。
案例:有一位小朋友,每天早上从书包里拿一小包海苔和几颗糖,还没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地想吃,吃完后,幼儿园的早餐就不怎么爱吃了。教师及时跟家长沟通,建议家长最好不要给孩子带小零食,孩子吃多了零食对身体不好,幼儿园每天会安排营养搭配比较全面的主餐和点心。可是,有时候孩子各种耍赖,家长拗不过又妥协了,家长也许觉得这点小事没什么,等孩子大点了懂事了,慢慢地就会好了,但教师绝不能让孩子养成这种只吃零食不吃主食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很难再改变。根据多次面对面以及“成长档案”书面沟通,引起了家长的重视,家长主动配合老师,不再给孩子带零食,孩子也主动吃幼儿园的早餐了,而且吃得很好,吃完还会跟老师报告:“老师,我吃饱了。”然后自己把餐具分别放到统一规定的地方。最后,家长和老师帮助幼儿把本月所学、所做或所画的作品用相机拍下来,粘贴在《成长档案》“幼儿成长印记”中,家园一起见证幼儿的成长。
(3)建立班级微信群,提高家园合作效率。微信群是为了发班级通知以及能及时和家长沟通交流。借此平台,还可以向家长宣传、分享科学的育儿知识,家长对教师所提出的意见,教师也要虚心听取。
3.设置日常生活情境,加强幼儿行为练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教师可在教学工作中设置情境,这样做,有利于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训练。[3]一般来说,幼儿日常生活主要包括洗漱、吃饭、穿衣、睡觉等,而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时,要注重对每位幼儿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对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由于大多数幼儿缺乏自制力,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并及时引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榜样学习、交流探讨、集体教育、个别指导等方式引导幼儿规范自身行为习惯。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起到示范的作用。
幼儿年龄比较小,对自身行为不能理智支配,因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长期进行。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行为进行规范,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