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沈阳 110122)
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思维为思政教育丰富了教育素材,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方法和载体,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又要求思政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提高鉴别能力,建立正确的“三观”,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引导新途径和新办法。[1]
面对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拓宽思路,探索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政治方向,做好教育引导。[2]
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思政部门在工作机制上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优势,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意识形态掌控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部门协作的“大思政”格局,掌握学生思政工作的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举措;二是建立健全舆情收集、报送、反馈、监督等机制手段,利用互联网特征,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协调关系,提高对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三是建立完善互联网发声机制。利用互联网终端的附加功能,拓宽大学生发表声音、表达诉求的渠道,尊重他们的意见。[3]
高校思政工作要强化底线意识,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要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监管,对微媒体平台上的不团结的声音、不真实的信息、不和谐的内容及时更正或者清除,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走向。大学生群体大都具有独立个性追求,面对社会热点新闻、重大事件拥有独特的见解和意见,互联网虚拟交流平台的普及,使他们的言论在一定范围内容易引起不同学生群体的关注,因此,在工作中应注意将那些政治立场坚定、表现优秀的优秀青年学生纳入到重点关注行列,充分发挥他们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积极言论作用,培养他们成为学生关注的新媒体平台中的“意见领袖”,传播主流价值观,做好行为榜样。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及时开设关于互联网终端运用能力的专项培训课程,提升运用微媒体的实际应用水平和实操能力;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断增强驾驭学生心理的能力,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诉求,利用互联网思维特征强化正面宣传和引导,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校热情;第三,在人才引进、干部任用等工作中,可以适度增加岗位要求,将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作为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使选拔的人才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手段,既懂得思政理论,又能够轻松与学生交流、交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虚拟环境,建设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学习宣传平台和情感交融平台,实现信息交流的多样化和人性化。目前,从学生群体使用习惯来看,腾讯旗下的微信和QQ这两大微媒体以及微博、易信等应用程序是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应根据具体工作需求深度开发应用。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作为主旋律工作平台;以微信群、QQ群、QQ讨论组作为学生学习理论、交流思想的平台;以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作为掌握学生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的平台;以图片、文字、语音聊天作为私下单独沟通和深度交流辅助平台。
互联网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首先要以“中国梦”为引领,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端正价值观,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要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为导向,不断深化与互联网的配合,引起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全方位重视。第三,承认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言论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引导。[4]
建立健全互联网思维对话机制,创新教育平台,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筛选学习,从学习分享的过程中启发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加强主流价值观与思想行为的引导。另外,高校有一部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群体的言论在一定范围内更具感染性,更能引起普通学生的关注,因此,高校思政部门在工作中应注意培养那些新年坚定、善于思考、学生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学生代表,建立培养培训机制,做好典型引导,传播核心价值观,发挥榜样的力量。
鉴于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心理状态、生活习惯产生的影响,思政工作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离开寝室、离开网络,摆脱过渡依赖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习惯,辅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和资源,用深厚的校园文化逐渐感染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校“两课”主渠道、党团校、素质教育等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教育,打造多层面、多角度、多领域的思政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活动性课程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网络世界,从而在精彩的现实世界实现人生价值。
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特性,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探索教育新模式,利用互联网特点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新机制,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