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 陕西西安 710003)
在本文中,笔者从古诗作者的身世背景着手,从相关古诗中探究,力图为孩子营造出想象的环境和空间。深入浅出,通过一首古诗,让学生认识到杨万里的写作风格,通过想象力的开发,学会赏读古诗的方法,学以致用,积累一类佳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教到引,由引到放,让学生最终学会在品味诗句中“独立行走”。
诚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们一步步地引导,静待花开。[1]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那么一朵浪花,没有世态的炎凉,没有心中的忧愤,没有世间的争斗,它是那样的清新活泼,那样的令人陶醉,字里行间中渗透着和谐与美好,它就是古诗中天真烂漫的童趣诗。而它的代表诗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南宋诗人——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当朝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一位诗人的写作风格必然和其亲身经历有着直接关系,从挖掘作者的资料中,我们知道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我们要教授给孩子的《舟过安仁》,就是杨万里的“诚斋体”中的代表之一。[2]
在本节课,想象力拓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基于作者的背景,为孩子营造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
1.以日常积累为出发点,为孩子拓宽“道路”;
2.以生活背景为出发点,为孩子创造“氛围”;
3.以及时肯定为出发点,为孩子自信点赞。
基于本首诗的教学,我会围绕想象力,拓展课外四首古诗进行学习,重点在与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
诗人在1192年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此处地点教材中注释有误),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这首诗浅显易懂,充满情趣,诗人抓住了那有趣瞬间,展示了两个孩童的可爱和机智。从这一首小诗,我们还可回忆到学过的《小池》、《宿新市徐公店》,以及在课堂中会积累到的《夏夜玩月》、《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等古诗。这类诗歌一般着眼于儿童的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并通过对他们贪玩、调皮、滑稽等孩童特点的描绘,表现其天真活泼、单纯幼稚、坦率真诚和既可爱又可笑的自然天性,诗人往往借童趣诗来抒发自己对儿童生活的向往和羡慕。这类诗歌描写的题材和学生的生活有交集,学生易于想象,从中也可激发学生对童趣诗的兴趣。
诚然,这类题材的作品在具体创作的实际中不易把握,很难产生较高的审美效应,又容易流于不伦不类和粗俗轻浅,因此大多数文人无意涉足。然而南宋著名的大诗人杨万里却在这类题材中开拓创新,取得了不少成果,也让我们知道了为何著名文学批评家严羽对杨万里的童趣诗的评价为: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可得! 相信少了杨万里的诗句,我国文学史上就会失去一颗璀璨的明珠。
杨万里的诚斋体之所以浅显易懂,活泼有趣,其实源于作者的一颗童心,这种童心称之为“我向思维”(一切以我为中心,其他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的儿童思维特点在诚斋诗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诚斋诗的童心、童趣在本质上说,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心理状态在文学上的生动显现。在诚斋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形成隔膜,人们写山水自然时并未真正直观自然,而是通过模仿前人、模仿书本来描绘自然。 正如钱钟书对诚斋诗的评价:“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这也是诚斋体在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
我想,正是由于杨万里对自然有着满腔眷恋与热爱之情,所以在面对自然万物时诚斋怀有一种童稚心态,自觉地将童心童趣摄入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也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难怪晚明的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这些诗词,用传神的笔墨,绘出了孩子们一暮暮有趣的生活场景,乡土气息浓厚,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管是游戏还是劳动,从中都可以看到童心可掬,童趣盎然。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纯真与好奇,以及充满奇思妙想的独特世界。[3]
所以,想提升孩子在古诗中的想象力,教师在备课前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要加强,而在课堂上,却要用浅显的方式,为孩子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氛围,步步推进,课堂生成自然水到渠成。
在此,我也附送孩子们一首学习此类诗句,品味“诚斋体”的方法:
稚趣诚斋体,诗心即童心。若要为己用,处处皆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