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对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启示

2018-02-23 03:58王维一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讲解员笔者语言

王维一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0000)

讲解是一种主要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工作。所以,笔者将讲解员归为语言工作者一类,与之类似的导游、主持人、演讲人、教师都可算作语言工作者。笔者认为,一名讲解员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其他语言工作者身上的长处,并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那么他将更加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并达到其讲解工作的目的。

近日,海军首位女新闻发言人邢广梅大校亮相,再次将社会大众的目光聚集到“新闻发言人”这样一个鲜亮夺目的职业名词上来。在笔者看来,新闻发言人同样是靠有声语言向记者及全社会传递着信息,当然亦可算作语言工作者之一。那么,这种特别的语言工作对讲解是否有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呢?本文将谈谈笔者的拙见。(特别说明,题目中“新闻发言人”打引号,指的不是一个自然人,而是所有与该项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技巧、要求等)

以下从三个角度,谈谈新闻发言人对讲解工作的借鉴意义。

一、与受众打交道的基本原则

新闻发言人在与媒体记者打交道时,必须掌握“五要”和“五不要”:第一,要正确认识媒体,不要敌视或轻视记者;第二,要积极回应媒体采访申请,不要漠视记者的要求;第三,要认真做好发布和接受采访的准备,不要草率上阵;第四,要积极应对敏感问题,不要被激怒和被牵着走;第五,要充分表现诚信,不要编造内容。

新闻发言人要面对记者,讲解员面对的是观众(或游客),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地位平等,而讲解员是要服务观众,所以,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打交道的这五个原则,讲解员从中可以学习到不少东西。就第一点而言,很多讲解员因为长期从事单一的讲解工作,便对工作产生厌倦感,麻木地应付观众、轻视观众。但是,人是非常敏感的,你不尊重对方,对方便不会尊重你,应付工作、轻视观众,将讲解工作等同于背诵稿子,那么文化传播效果一定有限,美誉度自然不尽如人意。

就第三点来说,很多讲解员面对的观众可谓成千上万,这些观众年龄、教育背景、爱好、身份皆不同,讲解员以“不变应万变”是行的。面对不同的人群需要作不同的讲解,很多单位采取预约式讲解制度,讲解员在讲解之前对预约群体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必然取得更好的讲解效果。

第五点中,博物馆讲解员以“真”字为准则,讲解内容须言之有据,没有实据的内容要特别注明,这样才能发挥讲解员作为博物馆文化传播使者的职能,突出博物馆的公信力,从而有别于职业导游的“编造式讲解”。

二、内、外素质的要求

所谓“内”,指的是业务素质的要求;所谓“外”,指的是仪表形象的要求。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这样形容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场正确、敢于负责;知识上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表达上逻辑通顺、有理有节;特别要善待记者。”总的说来,新闻发言人的“内”——业务素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掌握政策;第二,真实可信;第三,随机应变;第四,个性魅力。

“掌握政策”就是新闻发言人要掌握政策、领会精神,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解员要掌握所讲解展品的学术界主流观点及其他意见,有一定的学术理论基础。新闻发言人掌握政策,因为工作性质严肃,不能说错话;讲解员则可在主流官方学术观点的支撑下,适当介绍其他学术意见,固定不变的讲解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优美,文字通顺,如果能将最新的学术或者相关业务内容融入讲解中,则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好评。“真实可信”在上文打交道的原则中已经提到。而“随机应变”主要涉及对提问的回答方式方法。至于“个性魅力”,值得细说。

当前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新闻发言人,如外交部洪磊、国防部杨宇军等,气场强大,不仅业务扎实、反应灵敏,而且幽默风趣、不失锋芒。但文博行业的讲解工作,往往忽视对讲解员个性魅力的培养。这一方面有单位的客观原因,部分博物馆宣教部门领导往往硬性要求讲解员死记硬背讲解词,抑制个人色彩,对讲解内容、走位、指示,甚至表情、眼神,什么时候提问、互动等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也就限制了讲解员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讲解员的主观原因,比如部分讲解员怕讲错、怕出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讲解员不够自信,觉得“个性魅力”四个字与己无关。在主客观因素的双重作用之下,讲解员的个性魅力自然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文博场馆遇到的讲解员似曾相识,甚至在全国讲解比赛中选手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千人一面。笔者认为,人都有个性、特长,从事讲解工作完全可以突出个性,展现个人的讲解风格。新闻联播播音员主持不了娱乐节目,就和综艺主持人播报不了新闻一样。既然讲解员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不如发挥个性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讲解风格,收获属于自己的观众群。

至于“外在”方面的要求,新闻发言人与讲解员一样有服饰、仪态方面的讲究,本文不再赘述。

三、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

新闻发布会上,最受关注、最考验新闻发言人的是回答记者提问,可以说,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职业技能。在讲解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讲解员在介绍,观众很少提问,且问题多容易回答。但是,遇到敏感、有难度的问题,讲解员该如何处理呢?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我们完全可以从新闻发言人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前期准备。新闻发言人要跟踪、收集、分析、研判媒体的报道,推测可能问及的问题,还要整理过去类似话题的关注点。讲解员应该及时记录每次讲解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由负责讲解工作的组织者将所有讲解员遇到的难题记录并归纳整理,讲解员之间交流探讨回答的口径及措辞,因知识储备有限而无法回答的专业学术问题应及时向馆内专家请教。这种准备工作不是一时之举,需要形成习惯,常年保持,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当的可能性。

其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新闻发言人有这样几个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摆事实,不空讲道理:讲解员回答问题时,应该多查资料,多讲论据,不空谈,少说结论、少下定论,讲出去的话,收得回来。

第二,与记者互动,让记者发表看法:观众在提问之前对问题存在已有看法,让他们先表达,可以了解对方的知识层面与意图,这样更便于自己回应,而且也增强了讲解的互动性。

第三,善用“暂停”与“沉默”:讲解员遇到问题若仓促回答,往往事后回想不尽如人意,追悔莫及。可以向新闻发言人学习,暂停并不会减慢讲解节奏,在充分思考后再回答效果也许就截然不同。另外,在面对大团体参观的情况下,个别人提出的“无厘头”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沉默、回避的方式。

第四,见好就收,不要恋战:正如上文所说,讲解员讲出去的话,要收得回来,不要长篇大论,因为在表述的过程中观众又会生出新的想法,问出更有“新意”的问题,若无法回答,更显尴尬。

最后,新闻发言人回答敏感问题时常用的两个技巧,值得学习。

第一,搭桥法。搭桥法是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谈自己想要谈论的其他话题。不论记者如何问,首先简洁而真诚地回答问题的某个方面,之后转移话锋,传递自己的信息。“桥”通常要用一个连接词加转折口气,它可以自然地将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

就讲解工作而言,很多时候,观众的提问单纯从其个人的兴趣点、价值观出发,并非值得探讨的业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讲解员灵活运用搭桥法能取得更好的讲解效果。比如观众就展品价值提问,提出“文物市场上,某某瓷器价值连城,你讲的这些破陶片估计都没人买,所以并不重要吧?”讲解员可以这样回答:“我也知道很多名贵瓷器价格不菲,但是文物的价值与其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两回事,这些陶片所承载的文物信息可以证明……”

第二,旗帜法。旗帜法是通过强调的方式,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它的意义在于不被记者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旗帜鲜明地传递己方的信息。比如观众问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陵墓的风水不太好啊,你们看,这里……那里……”。讲解员应旗帜鲜明地回答:“这个陵墓的选址,根据文献记载,符合当时的丧葬观念……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也和其他同时期墓葬有一致性……”。讲解员这样明确的回答,有利于传递馆方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免流入“野导游”讲段子的层次。

笔者认为,遇到一些敏感问题,可以先“搭桥”再“扬旗”,或许能更好地体现出文博单位专业讲解员的业务素质。

以上,是笔者粗略地学习了新闻发言人的一些业务技巧之后,觉得能够为讲解工作带来借鉴意义的几点。尽管笔者对于新闻发言工作还是“门外汉”,但讲解员应该从不同语言工作者身上学习借鉴工作技巧,从而为讲解工作所用,这是笔者一直坚持的理念。相信这也是一条能够迅速提高讲解员业务能力的途径。

猜你喜欢
讲解员笔者语言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老师,别走……
语言是刀
我当小小讲解员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是小小讲解员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