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媒体人健康报告引发的思考

2018-02-23 03:58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转型

张 雷

(江门日报社 时政新闻部,广东 江门 529000)

2017年记者节前夕,由中国行业报协会、中国保健协会品牌战略分会、瑞华心康(北京)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媒体人“双心”健康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问卷的269名对象中,70.3%的媒体人患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风险为潜在增加、高和极高;同时,超过30%的媒体人存在心理问题,中年媒体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报告》发布之后,不仅在媒体圈广泛传播,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媒体人身心健康状况的关注。笔者作为一名媒体从业人员,对《报告》反映的问题也有一些感受和思考。

一、工作强度加大,身体透支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眼中,媒体人文采飞扬、光鲜照人,不用坐班,每天还能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但事实是,“无冕之王”称号的背后凝聚着这份职业的辛劳。

以一名纸媒记者为例,其每天要冥思苦想找线索,然后花大量时间完成采访,最后整理素材写出稿件。看似时间自由,但当过记者的人都知道,媒体人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很难区分,往往是别人工作时他们在采访,别人休息时他们在组稿,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一些突发新闻,对时效性要求极高,记者忙碌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经历相信做过记者的人都有,只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密集程度不同而已。还有一些媒体人不在一线采访,而是坐在电脑前编辑稿件。相比记者在一线冲锋,编辑属于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是新闻的守门人、把关人,他们要对记者提供的稿件润色、查漏补缺。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身体透支,对家庭的照顾也很有限。

以上提到的其实都是媒体人的日常工作,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强度近年来不断加大。以笔者所在的地市党报为例,笔者十几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报纸要求记者的供稿量只有10余条,而现在增加到40条以上(包括文字、图片等)。编辑的任务也大大增加,以前一个编辑每天最多负责一个版面的编排,而现在很多编辑每天要负责多个版面。除此之外,更多的任务和压力还来自媒体的转型,记者、编辑除了为报纸服务之外,还要负责向新媒体平台供稿,文字、图片、视频乃至直播一样都不能少,对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更高。

高强度的工作、无规律的作息,加之缺乏锻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让一些媒体工作者的身体透支,健康状况堪忧。

二、收入增长放缓,生活压力增加

“每月拿着8000块,和一帮月薪数十万的公司老总们高屋建瓴地谈产业规划,这是财经记者;每月拿着7000块,研究探讨着年薪百万以上的人怎么吃穿玩乐,这是时尚记者;每月拿着6000块,激情澎湃地写着‘城市该向何处发展’之类的文章,这是时政记者;每月拿着5000块,四处追查真相偶尔被追打,这是记者中的战斗机调查记者。”网上广为流传的这个段子,吐槽的是媒体人的收入状况。段子虽然听起来有些庸俗,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从而也引发了一些媒体人的共鸣。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社会大众对媒体人寄予厚望,多数媒体人进入这一行业也都满怀理想,希望能够“担道义、著文章”。然而,在追逐理想的同时,房价物价、子女教育、看病养老等现实生活的压力袭来,需要有一份相对体面的收入。但状况是传统媒体的黄金岁月已然结束,多数媒体发展都遭遇了困境,在难以保持盈利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也直接导致了媒体人的收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更加窘迫的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多数行业的收入水平都进入了明显的上升期,对比之下,媒体人的收入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已显颓势、劣势。

很多人调侃,十年前,媒体人被视作“无冕之王”,十年后,这一群体中的很多人已沦为新闻民工。精神蜕化的背后是收入的失落。以笔者所在的纸媒单位为例,这家地市党报身处珠三角地区,由于转型较为主动及时,近年来报社经营收入还能保持一定增长,即便如此,维持员工收入的增长已经压力巨大,2017年年终绩效奖励平均增幅约为2.5%,已跟不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至于那些经营业绩下滑的媒体,员工的收入可想而知。

“那个年代的记者工资高,不存在生活压力;社会地位高,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很多媒体人回忆起当年都会这么说,不过转眼间,这都已是十年前的事儿了。

三、转型形势紧迫,本领技能恐慌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像众多行业一样,媒体行业也面临着转型。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显然媒体人原有的本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媒体发展需要,必须不断学习新本领、提高新技能。

当前,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新闻传播呈现出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必须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特别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报纸、广电等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可想而知,只有主动走上转型之路,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能以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这显然对媒体人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不单是媒体传播需要转型融合,当前环境下,媒体经营同样需要具备转型融合思维。笔者所在的媒体单位也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传统广告收入大幅下滑,不得不主动求变,转变经营理念:一是由单媒营销转变为全媒营销。经营部门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充分整合报纸、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户外广告屏等资源,变单媒营销为多触点、强声势的全媒体营销,让客户广告资源实现一次招商、多载体投放的良好效应。二是由报纸版面营销转变为活动营销。每年举办上百场营销活动,打造本地区最具号召力与影响力的车展、房博会、金融文化节、旅游博览会等。三是由粗放经营转变为精细化经营。提高报纸发行价格、压减低效版面,成立红树林(老人)学院、办好《青苹果》教育专刊,拓展老年人和青少年艺术培训、教育培训细分市场等。以上三个转变的实现,虽然有效对冲了纸媒广告断崖式下滑带来的危机,使2017年的经营收入保持增长态势,但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笔者身边很多同事已经感觉力不从心——老办法行不通、新办法不会用。

毫无疑问,当前媒体传播与经营的方式、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媒体人不主动改变就只能被淘汰。而这种改变对广大媒体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人也因此感受到了本领技能的不足与恐慌。

四、职业成就感降低,焦虑迷茫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句话在微信朋友圈很流行,一些人在迷茫无助时会用这句话来调侃自己。瞬息万变的世界,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思维方式迅速更迭,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追求上进的人,都会担心自己跟不上社会的脚步,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迷茫和焦虑,而这一情况在媒体行业表现得更加明显。

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大家都很熟悉,2015年,42岁都她毅然离开工作几十年的央视加入了投行团队。很多人都问她:你当着央视的主持人,为什么要去改变身份,进入另一个陌生的职业?在一次演讲中,张泉灵开着玩笑解释了其中的缘由:“我在央视面临这样一个状态,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说‘泉灵姐,我特别喜欢你’,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妈特别喜欢你’,再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奶奶特别喜欢你’。我特别担心很快就没有人喜欢我了,于是我就离开了。”这虽是一个玩笑,但可能真实地反映了张泉灵内心的焦虑。这个焦虑大概就是,外部环境已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很多媒体人还在按以往的方式自说自话,吸引力和影响力日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职业成就感的下降。其实更大的危机来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变化,却并不知道它是怎么变的,无从应对。

对普通媒体人来说,焦虑和迷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媒体传播方式改变引发的媒体影响力和职业成就感的下降;二是对当前媒体融合转型路径和行业发展前途的迷茫,传统媒体目前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大环境里,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让很多媒体人感到困惑。举个例子,以前写出一条好稿就能产生极大反响,但现在一条好稿可能比不过一个好的微信文案,因此,你不得不全力去拥抱、顺应新的媒体传播方式。转型并不容易,但更让人焦虑和迷茫的是转型的前路并不明朗,整个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复制的模式,很多媒体转型之后依然难以阻止影响力和营收力的下滑。

总之,面对工作强度加大、收入增长缓慢、转型形势紧迫、职业成就感降低几方面的现实挑战和压力,部分媒体人的身心状况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中国媒体人“双心”健康报告(2017)》数据产生的原因吧,值得社会各方关注与深思。

猜你喜欢
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房地产进入大转型时代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转型
价格认定的创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