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在哪里精彩就在哪里
——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

2018-02-23 02:03张海萍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石岩学情课文

张海萍

课堂再现

统编版二上第七单元《雾在哪里》的朗读和说话教学:

(师生一起合作读)

师:有一天,雾飞到——

生:海上。

师:我要把大海藏起来,于是——

生:他把大海藏了起来。

师:无论是——

生:海水、船只。

师:还是——

生: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师:我要把石岩头小学的操场藏起来,于是——

生:(愣了2秒)他把石岩头小学的操场藏了起来。(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开心的笑容)

师:无论是——

师:(指一名学生)请你继续。

生:篮球架、旗杆。

师:还是——

生:旗杆上的五星红旗,都看不见了。

生:(高高举着手)老师,我说,我说!

师:好,请你说。无论是——

生:无论是操场上的小爬梯、双杠,还是操场边上的墙画,都看不见了!

师:说得好!句子通顺,声音响亮。

(被表扬的学生一脸的满足感,坐得很正,还得意地瞟了瞟旁边的同桌。)

师:孩子们,这雾真的很顽皮。这次,他要把什么藏起来呢?仔细听。

师:我要把石岩头小学藏起来,于是——

生:(非常兴奋,声音响亮地)他把石岩头小学藏了起来。

师:无论是——(师指一名学生)

生:石岩头小学的教学楼、办公室,还是小花园,都看不见了。

生:雾把石岩头小学藏了起来。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建筑物,都看不见了。

师:谁还会用“无论……还……”说一说?

生:王老师在教室里上语文课。无论是听课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上课的学生,都很开心。

师:(很惊奇,快步走到学生面前竖起大拇指)孩子,你真了不起,活学活用,且能联系现在上课的情景进行说话,不简单。掌声送给他。

生:下课了,我们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无论是“老鹰”“小鸡”,还是看游戏的同学们,都笑得像一朵花。

师:孩子,听你们的发言,无论是上课的王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们,都被你们敏捷的思维、流利的回答震撼了。

……

反思

奥苏贝尔曾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以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该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情,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与课文联系起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课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此,才有了课堂的精彩。

《雾在哪里》一课教学的重难点,除了识字写字外,就是运用关联词“无论……还……”进行说话练习,这在课后第2题中有所体现。课后第2题是:“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雾把什么藏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呈现的句子是:“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案例中,教师没有脱离课文的语境为说话训练而说话训练,而是在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时,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课文的语境中,让学生迁移课文中的语言模型,并在迁移中进行建构,生成属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从而完成认知过程的同化或顺应。从以上教学案例中看出,这种过程是丝毫没有违和感的、自然而然的一种认知的迁移和建构。

如何顺应学情达成教学目标呢?

一是准确探测学情。学情的掌握是一堂课教学有效的前提,如果教学不是建立在准确的学情探测之上,没有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学习和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意思和思想,如果我们不立足学生的学情,学生理解不了,后续的学习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在《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准确地进行了学情探测,首先了解了该班学生是彝族山区的孩子,对雾比较熟悉,对雾笼罩下的景色也有体验和感受。其次了解到该班学生虽然是山区孩子,识字能力却比较强,能自主认读、识记本课生字词。根据薛法根老师的“三不教”原则,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之处,即运用关联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整个学情探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认学习内容、辨识学习内容的过程。

二是合理简单的教学。根据学情和目标,用什么方法带着学生到达目的地呢?必须有一个相对合理简单的教学实施。上述案例中,该教师采用“解读式阅读”方法,回归自然状态,在师生合作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把语言实践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经验,对课文的语言形式作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在教师自然带入“我要把石岩头小学藏起来。无论是——”的引读时,学生的思维随即就过渡到身边的学校,勾起了对生活的回忆,接着回答“无论是石岩头小学的教学楼、办公室,还是小花园,都看不见了”。这样的教学,简单自然,扎实有效,既是语言的训练,又是思维的拓展。

三是关注了学习者的情感。有专家曾经做了一个比喻:如果在方法、情感和学习系统中,要用“100”来表示的话,情感是“1”,后面的都是“0”,没有了积极情感参与的学习,再多的“0”都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方式很特别,就是把学生平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一种叫做“仪式感”的东西,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到特别,因而积极参与并踊跃表达。学生每天生活在山区学校,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在该课中,教师突然把学生的生活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了,让学生觉得今天的学校、生活与往常不同,精神顿感一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从现场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开心的笑容就可以看出。因为情绪的愉悦,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所以学生最后竟然把“无论……还……”的句式从课文的定势中抽象出来,用在校园的其他生活中。这样的教学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石岩学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石岩里9号墓出土金制带扣的制作方法考察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背课文的小偷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纪振民作品
学徒
学徒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