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灰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018-02-23 02:03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神态时间对话

盛 慧

【教学目标】

1.分析《掌声》和《灰雀》两篇课文异同,辨析两篇文章描写事件的不同方法。

2.运用比较式阅读方法,推敲《掌声》第3自然段与《灰雀》2至10自然段,体会两篇同为写事的文章的不同写作风格。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读,寻找“相似块”

1.同学们,上节课王老师带领大家运用比较的方法同时学习了《司马光》和《掌声》,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掌声》和《灰雀》两篇课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课前的预习交流,你知道《掌声》写的是关于谁的一件什么事吗?《灰雀》又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原来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一件事来体现可贵的人物品质,但是它们描写事情的写作方法却是各具特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品读和研究。

【设计意图:全脑语文课堂要求学生课前根据自学导航进行扎实的预习和学前交流。学生已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比较完整的认知,课堂上再次交流,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文本主要内容,给学生展现一个清晰的“相似块”,同时也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定标明读,激活“内驱力”

1.课前,同学们根据自学导航的提示,已经分别在《掌声》和《灰雀》这两篇文章中圈画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进行了组内交流。谁能代表小组说一说?

2.《掌声》中,首先写了上小学的时候,英子身患残疾而自卑,不愿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那么接下来呢?哪个小组能接着说说后来的每个时间段英子怎么样了?

3.文中多次提到了掌声,因为掌声,英子不再自卑而变得阳光和自信,这就是上节课说的“以掌声为线索来写事情”。像这样找出时间段列出小标题,再根据小标题分段,是分段和概括段意的一种好方法。

4.哪个小组能用刚才的方法来给《灰雀》分段,并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事?

5.《灰雀》这篇文章围绕时间顺序描写了灰雀的出现、消失和再次归来。列宁与小男孩之间进行了多次对话,展现了一个知错就改的小男孩形象。

【设计意图:把部分阅读思考前置到预习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让课堂充分聚焦到重难点。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掌声》与《灰雀》有着相同的叙事结构,教学中,有意识地借助抓时间词、列小标题、合作交流等途径,引领学生对照归类,比较异同,捕捉文中独特的语言现象,把握这类文章的共性。】

三、镜像示读,增强“理解力”

1.《掌声》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课堂里同学们的掌声?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

2.上节课王老师已经带领大家用抓关键词列小标题的方法感悟了小英在掌声中讲故事的情景。这一自然段用了178个字,细致地描绘了一幅小英不断鼓足勇气展示自我的画面。你能读好这段文字吗?

3.学生自读。

4.教师范读第一句,请学生评价:你听了老师的朗读,眼前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怎么感受到的?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眼圈红红的”。点拨:人物精彩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可以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让文中画面更清晰。

5.学生再读第3自然段,合作交流:这一段中哪一句的动作与神态描写让你走进了小英的内心世界,浮现了清晰的画面?圈画出词语,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6.小组展示,评选班级朗读之星。

7.因为细腻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清晰地浮现了当时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叙事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学们写作中可以尝试运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创设和渲染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品词析句,在师生和生生的充分互动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丰富学生语言经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从而让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真正落地。】

四、研读练说,提升“思维力”

1.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灰雀》的2至10自然段。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文字,你还能清晰地快速浮现当时的场景吗?

2.出示2至10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学生自读: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3.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话。你能仿照《掌声》的第3自然段,给说话的人加上动作和神态吗?小组同学商量商量。

4.小组展示,一人汇报一句,要求先说加上的人物动作和神态并阐述理由,再有感情地读出这句话。

5.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

6.指名小组展示朗读,要求读旁白的同学加上补充的动作和神态。

7.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也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根据对话猜出人物的所做所想,走进人物的内心。这样的叙事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运用。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的画面空白,借助探究性的问题——“你能仿照《掌声》的第3自然段,给说话的人加上动作和神态吗?”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想象补白了人物丰富的动作与表情,增强了文本的画面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综合对比,强化“记忆力”

1.课文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我们刚才品读的《掌声》和《灰雀》的段落。你有没有发现它们的不同?

2.小组讨论,交换想法,形成共识,全班交流。

3.交流与点拨:《掌声》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清晰地浮现了当时的场景;《灰雀》通过人物的对话,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动作和神态的猜想,也能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想象出当时的场景。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比较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用比较的方法对文章写法进行提炼,让学生不仅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化知为能,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六、图像展示,提升“建构力”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回顾这节课的收获,你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这些关键词——写事、时间、动作、神态、对话……

2.学生补充和修改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

3.组内交流思维导图并推选1人全班展示。

4.指名同学展示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它能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让学生利用文字、线条等绘制思维导图,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猜你喜欢
神态时间对话
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态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写给一群羊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