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红武 吴海燕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1]。住院患者跌倒不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同时对医院管理质量的评价带来负面影响。据报道[2],每年大约有30%的>65岁的老年人曾发生跌倒,15%发生>2次,并伴有骨折、软组织损伤和脑部伤害等。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同时因术后禁食、外科引流等导致体液不足或电解质紊乱、手术伤口疼痛、营养失调致体能虚弱等多种原因,导致跌倒风险增高。因此,对外科老年患者术后跌倒相关因素有待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以便提出针对性的防跌倒对策,降低跌倒发生率。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外科术后发生跌倒的老年患者18例,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68~99岁,平均(82.4±5.62)岁。术后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症2例、结肠癌2例、胆石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脑出血2例、前列腺癌1例、胃癌2例、尿毒症1例、腹透管感染1例、肺癌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合并>2种疾病16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跌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医院自制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共9个条目:最近1年曾有不明原因跌倒经历(1分);意识障碍(1分);视力障碍(1分);活动障碍,肢体偏瘫(3分);年龄≥65岁(1分);体能虚弱(3分);头晕、眩晕、体位性低血压(2分);服用特殊药物(1分);无家人陪护(1分)。每一条目分值有所不同,总分14分,≥4分为高危患者。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生跌倒老年患者一般情况 跌倒发生在术后第1天至出院。见表1。
表1 18例患者跌倒一般情况(n=18)
2.2 发生跌倒的危险因子分析 见表2。
表2 患者跌倒相关因子情况(n=18)
3.1 外在因素对跌倒的影响 表1可见,发生跌倒与时间、地点有相关性。00∶00~08∶00时间段发生跌倒坠床事件13例,占72.2%。在卫生间跌倒12例,占66.7%。据文献报道[3],患者跌倒的时间多为夜间或清晨,这与该时段护理力量薄弱,忙于完成治疗,忽视对患者的关注,患者在该时段如厕、洗漱活动有关。故临床应合理优化排班,保证夜间充足人力值班,加强巡视次数,同时优化环境设施,保证环境安全。
3.2 疾病因素对跌倒影响 表2可见,外科术后患者体能虚弱、使用特殊药物(麻醉止痛药)、体位性低血压等疾病因素占发生跌倒危险因子的前3位排序。18例跌倒患者跌倒因子均≥1个,评分≥4分,属高危患者。胃肠道术后禁食、胃肠减压、腹腔引流、恶心、呕吐等可引起体液不足诱导体位性低血压致跌倒;低血钾引起肌张力下降肌无力,影响老年人的平衡功能;术后早期应用麻醉止痛药引起恶心、呕吐及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诱发跌倒;伤口、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热、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均能引起营养不足致体能虚弱;术后引流管牵拉,下肢手术引起运动障碍致平衡受损跌倒也是高危因素之一。故临床应重视老年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评估病情稳定后并协助下床活动;使用麻醉镇痛药物告知患者起床时应注意遵循平躺30s,坐30s、站30s;对于低血钾患者,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待低血钾纠正后才可下床活动;对于体液不足患者,积极纠正体液失衡,待生命体征稳定及医护人员评估病情后才可指导患者活动;留置引流管患者下床活动前将引流管挂于衣服最下面的纽扣妥善固定后才可活动,避免因管道牵拉导致身体失衡跌倒;下肢手术患者无活动禁忌证,提供助步器,在陪护下进行下床活动,以免个别患者因一时疏忽致跌倒;因病情需要24h连续输注液体患者,护士除增加夜间巡视频次以外,还需协助患者如厕等活动或将接尿器、呼叫铃放于患者床旁,提高护理安全警示;靠近护士站的位置尽量放置高风险患者,同时责任护士每日需评估患者病情、进食、排泄、活动耐力、用药、水电解质等情况,分别对老年术后患者跌倒高危因素作对应性的指导,落实防范措施。
3.3 生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老年人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下降,突然仰卧位变坐位或直立时,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致跌倒。同时老年人血管扩张性受限,血管硬化度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出现心脏收缩力和舒张功能下降,诱发胸闷、心悸、心绞痛、头晕等症状导致跌倒发生。(2)消化系统:老年人胃肠道平滑肌萎缩,胃容量缩小,相对摄入也减少,各类消化酶分泌减少,蛋白质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下降影响了肌肉组织合成的物质条件,致肌肉力量下降。(3)泌尿系统:老年人患有前列腺、膀胱等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尿频、尿急,使其频繁如厕,也是导致跌倒风险增加的因素之一。(4)运动系统:老年人关节软骨出现进行性退变,关节滑液分泌减少,关节磨损系数增加,加剧软骨磨损,尤其是下肢负重的膝关节调节关节活动的适应能力下降,随之步行的安全性下降。(5)感觉器官:老年患者晶状体营养代谢障碍,晶状体浑浊白内障形成;加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引发眼底血管病变致患者视力下降。(6)药物因素: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使用血管扩张剂及利尿剂后出现心输出量降低及大脑供氧、供血不足,诱导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跌倒;使用胰岛素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从而导致患者行走不稳、头晕或视力下降等症状[4-5]。故干预需针对老年人自身的机体老化衰退病变进行预防和有效治疗,尽可能通过医学手段干预。医护人员应正确引导老年人卧床期间做力所能及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锻炼,平卧或坐于床上,绷直双腿,保持10s后放松休息10s,以上动作为一组,每次做20~30组,3~4次/d。下床活动患者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的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对于视力影响的患者,积极就医实施科学正规治疗方案改善视力障碍;平时建议老年人多参与社区及群体活动,促进思维活跃,延缓大脑皮层的衰退;合理饮食,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增加蛋白质及维生素的补充,尤其是含维生素A、D、E的食物摄入,少量多餐。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遵从专业医生的指导,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无头晕不适感,才可在陪护的协助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