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孟晖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学生就业力越来越重视,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髙校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有助于高校对大学心理和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期与判断。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资本 就业力
一、 问题的提出
心理资本的概念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提出的,并逐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资本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工作绩效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很多研究学者证实。目前,国内外对于心理资本的结构及构成要素的观点比较多,但总体来说,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乐观、自信(自我效能)、希望、韧性这四个。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要素也是这四个维度。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了两所高职院校5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2份,有效率90.4%,其中,男生217人,女生235人。具体来说,大一学生194人,大二学生180人,大三学生78人;独生子女158人,非独生子女294人;来自城市的学生136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16人;文科类学生122人,理工类学生92人,农林类学生238人。
本次研究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选取了张阔等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从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进行了调査,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就业能力采用的是吕兆华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
三、 结果和分析
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分为3.2531,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因子的均分分别为2.9631、3.2579、3.1806、3.3275,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和各因子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
大学生就业力总体均分及各个因子的均分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分别为3.0879、3.5743、3.2179、3.4481、3.3754。其中,人际沟通能力得分最高,就业自信心得分最低,即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相对最强,接着是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发展、就业自信心。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与就业能力各因子全都呈相关显著(p<0.01),表明大学生在心理资本各因子上的得分越高,其在就业能力各因子上的得分就越高。
四、 讨论及建议
被试大学生在心理资本四个因子上的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为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被试的大学生在就业力的五个因子上的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为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发展、就业自信心。从研究结果可知,心理资本的积累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传统教育时,教师还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有效的开发。第一,给予大学生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第二,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期望水平;第三,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认知,强化乐观心态;第四,加强对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提高大学韧性水平。
在高校的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中,教育者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这些差异,帮助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共同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和就业力。
参考文献:
[1]王尧骏.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3,(1).
[2]吕兆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3]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