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月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源地。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优良的品格。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但是要想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技巧。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古诗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古诗文,更应该被称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但是由于我国古代诗文大多为文言文,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诸多的障碍,我们进行的初中古诗文教学面临着相当大的阻力。将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和古诗文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利用古诗文教学发掘初中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文章。同时,又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陶冶情操。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初中古诗文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1.生动形象,便于接受
古诗文由于受时间和古人文言不一致的影响,初中生学习起来还是有较大难度的。而若我们将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和古诗词教学进行结合,就会将古诗词更为形象化,也更能让学生接受。比如我们在讲授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就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首词,让他们从王菲的歌声中和动人的旋律里,感悟苏轼豁达乐观的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
2.对话经典,感悟传统
我们常说“歌以咏志,诗文传情。”通过对古代诗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直接和经典对话,从经典中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古人所赞扬的优良品质。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可以看见岳阳楼上的壮观美景,也能体会到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古诗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会更加直接和深刻,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也将更为牢固。
3.二者结合,互相进步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学习传统文化,品读经典诗书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发扬传统文化。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而古诗词教学中正好可以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两者互相融合,共同进步。
4.以史为鉴,提高自我
古代传统诗文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需要学生去认真阅读,反复品味。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提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通过沉船旁有千万艘船驶过,枯木前也会有新芽再继续长出的现象告诉人们生命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人不能永远处于低谷,二者都是互相转换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诗文的学习,可以达到一个提高自我的效果。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初中古诗文教学
1.诵读经典,感悟现在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二字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是要通过一遍遍地诵读和颂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我们虽没有活在当时的年代,不能通过旋律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一一唱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感悟古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诗歌都是押韵的,有自身的抑扬顿挫,将古诗进行反复诵读,可以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音韵美和旋律美。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吾日三省吾身”,可以反复思考为什么要“三省吾身”,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能他们在读第一遍的時候并不能理解,不能体会到自省的重要性,但是在反复的朗读中他们就会对自己发问,有了疑问,自然会想寻找答案,在他们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让传统文化去指导和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
2.情境创设,帮助理解
古诗文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比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如果只是读这句话,或许不能体会到杜甫高尚的品格,但是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背景知识,告诉学生杜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来这句话的,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当时作者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又遭遇大雨,一家人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依然说出了那句让世人称赞的名句,足以表达其高尚的品格和心系祖国的忠心。
3.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这样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都应该重视实践。我们学校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实践,将古代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一一掌握,对我们自身是一种提高,也是古代诗文流传下来的意义所在。
当学生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如果觉得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就应该将其付诸实践。我们也可以伺机给学生讲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联系实际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字面意思并不是我们的最终任务。学生理解古诗文,更应该知晓古诗文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和古人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宋光.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4):102.
[2]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