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玲
摘 要:如今,几乎所有物理教师都会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探究性实验”,但教学过程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对教师设置的实验感兴趣么?教师设置的实验方便操作么?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获得什么,能够达成预设的目标么?教师到底是在让学生真正探究还是在让他们“循规蹈矩”?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探究实验
一、什么是有效的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
近期,我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学生申报研究课题的活动。虽然多次和他们讲述研究课题的开展方法,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举步维艰。“老师,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研究?”“老师,我下一步应该研究什么呢?”“老师,我不会研究啊,你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办?”类似的话语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
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深思:从小到大,学生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探究”,可是真正让他们自己来,他们怎么就晕头转向了呢?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总结等环节。同时,探究活动的意义也有很多。现在很多教师设计探究性实验实际上是从效果出彩的角度去考虑的,这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做法却往往忽视了探究的主要目的:(1)将一个事物研究透彻;(2)知道正确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熏陶科学的探究思想。正因如此,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时候才会一知半解、不够深入、无所研究。所以我希望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更加有效的,而不是流于形式。
下面我们具体谈一谈如何实现“有效的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
二、新奇、便捷、与时俱进,探究需要学生的兴趣
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关键就在于一个“奇”字。因为事物的新奇会使学生感到好奇。我们所教授的知识虽然是教材给定的,但是相同的知识运用到不一样的事物上,效果也大不相同。探究性实验不仅要追求新奇的设计,更要注重探究的便捷性。这里的便捷性主要分成两个方面:材料的便捷性和过程的便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材料的来源也越来越广,绝大多数的器材网上都能直接买到。我个人非常热衷于这样的做法,因为现成的材料往往使用方便,效果明显,而且可以重复利用。材料定好了,关键就看教学过程的便捷性了。我们以光的反射举例:入射光、反射光、入射角、反射角、法线、入射光和反射光在同一平面并且关于法线成轴对称,这些概念我们都需要探究。但是在它们当中,有些内容是相互渗透关联的。我们的探究逻辑是什么,谁先谁后,有没有重复的探究?使用器材的顺序是什么,能否一物多用呢?这些问题的处理都会大大影响探究操作的便捷性。
三、明标、探标、达标,我们需要深入的探究
很多时候,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实验,但是你如果仔细地问他实验的细节、原理,他却还是一知半解。我們往往把这归咎于学生不爱思考、实验不够仔细认真。为什么刚刚才做过的实验转眼就忘了?为什么有些学生的探究只是流于表面?为什么学生探究时没有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
其实这些问题都和一个词有关——目标。目标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考虑教材和学情,目标设置得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探究的开展。目标设置得正确,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会高很多,这也是老教师在指导实验时为什么总是显得游刃有余的重要原因。教师一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教学会更有条理;学生一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探究的时候就会更加专注、更有想法。
其次,要想把预设问题探究清楚,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研活动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学生似乎稀里糊涂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些课堂中探究活动很丰富、也很精彩,但因为教师的探究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以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浅尝辄止、不够深入。
最后,要想看到探究的实际成效,我们必须设置达标评测环节。有些教师认为这个环节会占用时间,于是凭感觉来判断教学效果。这终究是有一些个人主观判断在其中,并不科学。达标评测环节,其实仅需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了,它不仅可以真实地让教师了解探究性实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为探究实验的改善提供资料支持。
四、质疑、假设、求证,探究应是学生终身的技能
最近听到一个有趣的质疑,你真的是在让学生探究吗?我们的“探究性实验”怎么就不是探究了呢?
我们都知道物理研究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批判精神,它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助力。然而在动能因素的这个探究实验中,学生先是在图片的暗示下得出动能和速度、质量相关的结论,紧接着又在教师的提示下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验证,好像动能就铁定了只能和质量与速度有关,为什么动能不能和高度、温度、密度有关呢?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自己质疑、假设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过程。
其实这些问题,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一点——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实验都是直奔主题,先由教师提出或者暗示一些观点,学生再匆匆验证一遍。这样的实验,与其说是探究,还不如说是验证更为恰当。这样的“探究”,也许更符合中考和高考的需要,但它传授给学生的却只是知识,不是方法。
依稀记得曾听马云这样谈及教育,虽然他不是正式的教育工作者,但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未来的社会,比知识储备,我们比不过机器,比工作效率,我们比不过机器,比可靠程度,我们还是比不过机器。那教育还有什么用?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功在一时,传授方法,功在一世。
参考文献:
[1]姜涛.物理探究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崔汉宏.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的兴趣[J].教学实践,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