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琪
【摘 要】舞蹈身体语言分为生活形态、规训形态和作品形态三个层次,规训形态的次生舞蹈有其独特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意义。笔者以赣南采茶舞为例,对规训形态中的身体语言进行分析审视,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拙见。
【关键词】身体语言;赣南采茶舞;规训形态;次生舞蹈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108-02
“规训”,意为规戒教训。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将它用以指代一种近代产生的特殊的权力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特征就是规范化。在舞蹈身体语言学中,“规训形态下的次生舞蹈”这一概念,指的就是经过规范化、程式化的舞蹈,也即我们习惯所称的“学院派舞蹈”。从生活形态的原生舞蹈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元素,进行规范加工,凝练成一套完善的动作训练体系,即是规训形态的次生舞蹈;舞蹈必须经过这一过程,然后才能被再创造,最终发展成为艺术舞台上的再生舞蹈。
一、规训形态中的赣南采茶舞蹈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内的一种地方剧种,国务院在2006年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最初源于茶农的日常劳作生活,逐渐演变成一种歌舞戏表演,唱与舞是其主要表演方式。“三大技巧”、“两类模拟”、“说、唱、舞技艺结合”以及“表演气质诙谐幽默”是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赣南采茶舞蹈的基本舞姿及动作类型极为丰富,这些色彩纷呈的舞蹈语汇映射出赣南红土地上独有的人文景观与民俗风情。
(一)动作的元素化与系统化。民间舞教材是通过对民间舞蹈素材进行元素化与程式化的提炼、加工、组织而成的。赣南采茶舞主要以“三大技巧——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和“两类模拟——动物模拟、情态模拟”为代表性动作元素。源自茶山劳作的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蹈中最具典型特色的步伐,几乎贯穿在所有的赣南采茶歌舞表演当中;道具的使用突破了常见的双扇或双袖,而是右手扇子花、左手单袖筒的奇特配合,三者交相辉映,衍生出个性鲜明、风韵独特的舞蹈动作语汇。在两类模拟中,动物模拟网罗了无数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例如“黄龙缠身”、“小狗舔脚”、“猫儿洗脸”等;情态模拟则生动地演绎了各种日常劳作和民俗风情,如“摘茶”、“拉牛上坡”、“驼子纳凉”等动作形态。
赣南采茶舞蹈中以右手绕、转、握、按、抛、接等为主要动势的扇花表现非常丰富,左手则以甩、绕、摆、抛、撩等舞袖动势与之和谐配合,并始终贯穿“屈重随浮”动律的矮子步,展开高桩步、中桩步、矮桩步、滑步的各种交替变化。三者的高度统一,要求既要强化双手各持道具的技术技巧,又要训练二者的协调配合,同时也为上、下身的协调训练提升了难度。除此之外,三大技巧包含许多极富个性的“小范儿”,这些细节是凸显采茶舞蹈浓郁风格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训练,对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表现能力都有着极大的训练意义。
(二)能指精致而所指模糊。“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就是符号。从舞蹈身体语言学科的角度来看,“能指”由舞蹈动作构成,“所指”是动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规约。在教材提炼与教学过程中,首先关注到的应是其形式,因为每一门艺术的建立,都离不开特定的艺术符号。
赣南采茶歌舞在原生舞蹈阶段中,舞蹈身体语言大部分是日常生活动作,且且常常即兴而发,所以舞蹈动作大都具有清楚明了的语义,“能指单纯且所指简明”。比如在赣州客家采茶剧团传统堂会“三角班”(二旦一丑的表演)中,“歌”与“舞”为“戏”服务,大部分动律动势并不清晰,多为随性而舞,但经过“学院派”的符号化、规范化,舞蹈词汇变得精炼;比如原是因为茶农长期在低矮的茶从中摘茶、在狭矮的茶棚里炒茶而形成的微曲体态,而形成的“矮子步”,在规训形态下,却显示出一种幽默逗趣的意味,因此多见于丑角的表演之中,这里的“矮子步”只起到一种诙谐气氛的烘托作用了。另外,在规训形态的赣南采茶舞蹈表演中更加注重扇子花、甩袖筒等技术技巧的运用,也使得其有了“职业化民间舞”的属性。此时的赣南采茶舞作为规训形态中的次生舞蹈,就“能指精致而所指模糊”了。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现实存在必然需要程式严格的操练性训练体系,此时的赣南采茶舞的自发性、自娱性特点已基本消失,而是凝结了赣文化、采茶文化的文化结构之精粹,并且具有了培养职业采茶舞群的功能。
二、对规训形态中身体语言的发展审视
(一)“操练性”教学的利弊。“操练舞蹈”,就是在舞蹈教学中对职业舞者进行“控制模式”的专业训练培养。从舞蹈教学的角度加以审视,“操练性”舞蹈的利弊其实显而易见。“职业化民间舞”之“职业化”,就体现了它较之普通民间舞门槛更高、要求更严格。对技术技巧和文化审美的更高标准,使得其对舞者的身材比例、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对应的要求。“操练舞蹈”在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身体, 训练观察力与模仿能力, 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职业化民间舞”的艺术风格。但另一方面,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教材组合,并未深入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动作形态源头,这种“操练性”教学的硬性模式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学习能动性较低的问题。这种思想懒惰引发到舞蹈创作中,或许就会出现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在形象塑造的现象,而恰恰重“形式思维”而轻“形象思维”是舞蹈创作的大忌。
(二)“一正一反”的两难境地。舞蹈身体语言在由生活形态向规训形态的转化过程中变得精致规范,这是舞蹈艺术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职业化的舞蹈规训又极易成为一个封闭体系,当规训形态的舞蹈的动作元素越来越细致,要求越来越严格,甚至向“舞蹈机器”的工具化发展时,舞蹈就成为了一种远离生活的游艺,民间舞蹈就也由于过度“雅化”而变得不再“民间”。另一方面,舞蹈的消亡也必定由规训形态的“技术工具”论起,当舞蹈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不再反映文化和艺术,“如果舞蹈与生活、文化、艺术区隔的现象再得不到改善,那么舞蹈离消亡的日子就不远了。”这一正一反的两难境地,是规训形态下的次生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走向的两极,但这是可以避免的,即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勿忘初心”。
(三)发展之路“勿忘初心”。原生舞蹈产生于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表达”就是我们不能丢失的“初心”,规训形态下高技艺的身体语言,都应该是为了舞蹈作品“表达”而准备的工具。由此,笔者欲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应注重文化传承与课堂训练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内隐文化与技术训练应是不可分割的。追溯动作根源、开展田野调查,能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积极性,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还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舞蹈的发展,既离不开民间艺人的生活创造,也离不开艺术家的智慧与时代精神的进步。
其次,应强调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文化传承的价值与意义总是显现在对当代人的影响程度上,教育的最终期待是有新文化的诞生。这就意味着对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文化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开设相应的舞蹈编创课程,让学生在当代语境下使用赣南采茶舞的语料做出大胆尝试等等,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容的创作环境。
深入认识舞蹈身体语言的规训形态,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如何在次生舞蹈的符号化、元素化的基础上再予以抽象提取,进行再符号化,以充实舞蹈语料库,用于再生舞蹈作品的创作之中,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张素琴,刘健.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郭磊.贛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