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原型到外部原型

2018-02-22 12:32王姝
戏剧之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超现实

王姝

【摘 要】神话故事片、科幻故事片、以及宗教故事片,虽然这些电影中存在着超自然、超现实的特殊影像,但它们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人们的一般现实逻辑,甚至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心理原型与神化影像系统中的超能力、虚幻中的美好以及不死的原型相契合,进而达到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神化影像系统;超现实;心理原型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92-02

当《月球旅行记》上映时,观众透过奇妙的叙事,在充满幻想的影像中领略着科幻片的魅力,而此片的成功,既宣告了“舞台导演对卢米埃尔式的‘户外摄影的胜利”,①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超现实、超自然题材的喜爱与关注。于是,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和研究这类题材成了之后电影人的主动选择。

“神化影像系统”这一概念源自于国内出版的《电影学原理》一书,书中将电影分为六种根本性质不同的影像系统,而“神化影像系统”被视作是电影艺术的主流形态之一。“神化影像系统的特征之一是叙事机制中的超自然、超人类的元素。”②是我们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和遇到的事情、事物,是科学无法达到和解释清楚的一种虚假的世界发生的故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在场的观众都很清楚他们看到的内容都是虚假的,也许他们会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绪,但是走出影院,即使是感触再深的观众也会自觉回到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也就是神化影像系统的第二个特征——叙事机制性质的“在场认定”,即观众会自动消解自身对于影像系统在现实逻辑层面上的认识。观众之所以会认同神化影像系统中所表现出的那些“假”的事物,恰恰是因为这些事物所表现出的外部原型符合了在场观众的心理原型,满足了大家的心理期待。

一、神化影像系统中的“超能力”

通常情况下,神化影像系统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他可以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无论是《人鬼情未了》中萨姆这样的普通人的幽灵重返人间,具有从前并不具备的超能力,还是《蜘蛛侠》中那个被蜘蛛误伤而从此无所不能的蜘蛛侠所显示出的超能力,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都是渴望而得不到的,这样的事物往往最能反映出人类内心深處最真实的欲望与最脆弱的环节。

虽然人类一直将自己视作整个地球甚至宇宙的主体,是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高级物种,但是,不可否认,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依旧脆弱得不堪一击。这种人类强烈的自尊心在受到自然界无情的践踏时,神化影像系统便诞生了。人类将自己幻想为具有超越自然能力的物种,并享受与自然的对决过程,虽然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虚无。

正如人类一直以来幻想拥有无外力相助,可以自由飞翔的能力,于是神化影像系统中便有了阿凡达空中飞翔的形象。人类羡慕鸟类的飞翔能力,却不愿只是同鸟类一样单纯飞翔,所以神化影像系统中的主人公飞上天靠的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超能力,而不是翅膀。这样具有超能力的“人”飞翔的外部原型,实际上是人类征服天空,甚至征服自然的一种心理原型的反映。再深一步挖掘,人类之所以想要征服自然,是因为自然本身的不可战胜性激起了人类的欲望之态与反抗意识,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的心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莫名的对自然的恐惧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是人类所不愿承认的,这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的存在,人类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阴影,于是发明出了神化影像系统中具有超能力的“人格面具”,用阿凡达的超能力来代替自己去同自然抗争。

然而人格面具塑造得越好,越成功,就越暴露了人类内心之中的怯弱,真正的英雄不需要用打败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强大,神化影像系统中的主人公越是强大和完美,现实生活中制造他的人就越是不够强大、不够完美,因为缺失所以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现在,这种阴影已经成为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存在,电影院中的观众在看到具有超能力的形象时,不由自主便会发出惊呼,这是人类自身生理和心理局限性的无意识的表现,所以神化影像系统的出现恰恰证明了人类是渺小的。

二、神化影像系统中的“美好”

神化影像系统中的影片不仅会呈现人类超越现实的能力,同样也将人类的一些美好情感借助这些特殊影像表达出来。注定不会平庸的人被仙人点化,人鬼之恋、人神之恋,这样的神话故事模式频频被搬上银幕。

《星愿》《人鬼情未了》这类影片都是讲述人鬼重逢的故事,人类与逝去的爱人再次相偎相依,期间所表现出的失而复得后的喜悦和不舍,都源自于人类最本真的渴望,影片最动人之处,也恰恰是虚幻的影像所勾勒出的短暂美好。有时候去真存伪同去伪存真同样重要,关键是要分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伪。

神化影像系统为影院的观众提供了一个集体去真存伪的场所,让所有人暂时存在于一个属于他们的虚幻世界里,这样的世界是符合人类的逃避心理的。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和不堪就是荣格心理原型理论中的“阴影”,是每一个人不愿承认不愿面对却真实存在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而神化影像系统中所营造的世界往往是使用超能力幻化出来的一个足够美好的“人格面具”,每个人都想要带上这个面具,然而面具永远都不是一张真实的脸。如果有人一味地沉浸在神话的世界中,不辨真伪,那么现实的无情必将把他撕得粉碎。好在大多数的观众都能划清神话同现实的界线,及时跳出虚幻的世界,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里,达到一种中庸的状态:一边过着现实中的日子,一边对神化影像系统提供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想象和憧憬。在这里,观众既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阴影”,又没有完全取下美好的“人格面具”,两者在相互作用中走向了“自性”,这样的良性循环必然会推动神化影像系统影片的发展。

三、神化影像系统中的“不死”

神化影像系统中还有一个无法被忽略的问题——死亡。人类常常将未知的死亡信息交给上天,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是人类对于无法把握的有关生或死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但是,无法把握并不代表不会有期盼。于是,神化影像系统作为一个不真实的影像系统,让死亡消失在其中显得轻而易举。

《胭脂扣》《宛如天堂》《星愿》等一系列涉及人死后继续成为鬼魂存在并影响着活人世界的影片是神化影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活着的人并不清楚人死后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于是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出一个人、鬼、神同台的虚幻时空。人死了或变成鬼魂等待下一次的轮回,或升上天成为可以长生不老的神仙,这些都是人类对未知的“死亡”的猜测,而这种猜测透露出了人类对生老病死的惧怕和对长生不死的永恒追求的心态。如《死神来了》系列电影中,人们想方设法躲避死神的追击,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存下来,死亡所带来的“阴影”时刻提醒着人们死亡的存在,而死亡的不可预见性又使死亡本身更具有威胁力。对于内心深处的死亡“阴影”越是逃避,它越是会积极证明自己的存在。神化影像系统中,鬼魂、神仙的出现不过是人类为自己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带上的一层“人格面具”。仿佛在影片中制造出鬼魂、神仙的形象,人类就可以真正逃出死亡的掌控,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对阴影的压制,只会使得阴影疯长,最终的结果就是使人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死去。

无论是超能力的展现,还是虚幻的美好生活的刻画,或是对不死的追求,神化影像系统以它本身的不真实性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类提供了一个心灵歇息的世界。通过神化影像系统中对外部原型匠心独运的创造,人类的心理原型被揭示和暴露出来。以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分析神化影像系统中的文化原型形象,可以启迪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冲动,从而对人类进行终极关怀。

注释:

①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2.

②黄琳.电影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03.

猜你喜欢
超现实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超现实时代(电子插画)
脑洞大开的超现实创意照
脑洞大开的超现实创意照
令人震惊的超现实画作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超现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