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对策:“实践育人”理念要达成一致;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做”实践岗位;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落实领导体系的各方责任;健全保障机制,争取社会支持。
【关键词】 改革开放;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现状;对策
社会实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育人功能的主要精神,也是对大学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高校结合其培养目标的引导下,以大学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开展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活动的总称。”社会实践教育是维系学生从学校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枢纽,使学生提早感受到立足社会大家庭的现实感,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大平台。
一、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从萌芽时期的探索到现在已经有质的飞跃。十八大以来,不同学界的专家学者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发展历史阶段,进行了不一样的类型划分。本人认为,要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背景、党和国家颁布关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文件、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等等来划分,以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显著特征。
1、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开始起步阶段(1978-1990年)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正常恢复,中国人们正式有机会追求知识、尊重人才。高等院校的教育也依靠改革开放的步伐起步。受到改革开放初期各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不再只追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而是积极努力地寻找走出校园的机会,投入社会实践,这时候,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开始出现。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纪念“一二·九”运动 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大学生社会实践”首次问世,给中国大学生激进知识分子带来先机,意味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1987 年6月,国家教委、团中央联合发出了 《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见》,伴随着这份文件的出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日益高涨。
这段时期共青团组织起了带头作用,大学生们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挂职锻炼、考察访问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类型,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规模上逐步变大。高校也更加重视实践环节,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基层、走进社会,增加对民情、国情的了解,理解改革和建设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全面规范阶段(1991-2003年)
伴随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迅速发展。1993 年 12 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青年志愿者”和“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两项活动。1997年,正式命名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延续至今且越来越受到追捧。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表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作用。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全国高校组织开展义务支教、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并规定其为高校大学生社会践教育的长期稳定项目,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育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
这一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经历二十来年的发展,按照更规范化的方向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定,实质上是对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完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的培养起作用的肯定。
3、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成熟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的经费。201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更强调了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提高实践学习在高校学习中的比重,更多的组织学生和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是重要的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趋于成熟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经过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大体上日趋系统化。在这阶段,各地方政府,各大中企业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总是义不容辞地配合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会开出更丰盛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二、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元
随着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依托明确的教育方针指导,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视野不断地扩展,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形式也丰富多彩。如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挂职服务、支教山区、社会调研、扶贫救济、社会公益、“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等等。比如,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两位大三学生在家乡经营家庭农场,发展苗木经济,创业一年多,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由当年的自发行动发展到现在的有规划有目标的工作,经过40年来的沉淀和改善,受到大学生的热情追捧。而且,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自身的需求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对应操作,提高大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认识社会,感受体会社会的点点滴滴,磨练社会考验挑战的意志力。
2、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时代性特色越来越鲜明
回顾近些年来大学生举行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所选的主题来看,每次活动的背景都能体现出当年的时代要求和党的政策。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根据受教育者的学历和专业,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等时事政治热点主题开展,如集中部分学生党员组成“从严治党”调研团,赴井冈山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教育活动,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使党员的意志更坚定。这表明时代性的特点鲜明地烙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上,高等院校的领导、校团委总是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指导精神安排计划工作。由于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作用非常明显,政府或企业建立了大批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的平台和高等院校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注重,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达到了双向受益的效果。
3、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趋向专业化、项目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在社会实践的教育过程中,做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前期准备、实践中的证明、实践后的反馈。如此,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认可,也可以给予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鼓励和动力,推进大学生能力素养的栽培。自2000年以来,一些高等院校采用项目化的模式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比如,以“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标准,采取“项目—品牌”的实践形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实践教育更加有保障,是产、学、研结合起来的主要方法。而且项目化模式之后,有合同监督机制的制约,大学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的责任感会更强,能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
4、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能够使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不断检查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可以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巩固一遍。而且,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教育,不断产生新的理论知识,新的理论知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教育,相互促进。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跟团或带团的实践教育,可以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回学校后更好地针对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改进。可见,在理论与实践互相作用下,大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对自己知识点查漏补缺。虽然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很多,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在安排上难度比较大,但要讲究实践的实际效果,避免走形式主义道路。
5、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健全
改革开放40年来,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不断地进行探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灵活性普遍存在,由学生自行商量组队设计课题或参与投标竞争项目,先经过院系的初审,通过后交给学校最终评审,确定入围并按期完成项目方可获得经费资助。这样的程序下来,团队之间成员的接触会更多,对双方的特长了解也更明确,促进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些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实行颁发素质拓展证书。凡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并如期按标准要求完成任务,经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和考核,成绩合格者一律颁发证书。部分高等院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作为评比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党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参评条件。
三、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确实硕果累累,但其中依旧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进。比如,参加社会实践教育后,有些大学生悲观泄气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高校的考核评价走形式等等。
1、社会方面:全面支持合力欠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事业单位一般只考虑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利益的创收。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教育岗位几乎都是底层的简单工作。社会上,聘用毕业生的选拔标准普遍是学校水平、学历层次、资格证书,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致用人单位偏向“重学历、轻实践”。如用人单位在筛查简历时,心理偏向一流大学的学生。还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项见效速度较慢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往往无暇关注,唯一支持方式就是下发相关的文件,而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缺少建立社会化的实践平台。
2、学生方面: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偏低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 后”为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读书以来接受的是学校教育或培训机构,缺乏接触社会。很多大学生只在乎考试的分数且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靠书本和课堂,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严重不足。这在无形之中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兴趣,自然也缺少服务社会的使命感。比如,计算机专业开展“电脑义修”实践教育活动,免费提供电脑维修或软件安装等,但这个过程需要搬动设备,个别大学生感觉自己就像民工,做苦力。即使大学生参加了高等院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教育,表面是服从了,内心深处却极力抵触,在整个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只是马虎应付,跟着团队走形式。
3、高校方面:对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认知欠缺。一方面,一些高校对立德树人的任务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课堂才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组织大学生实施社会实践教育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实践教育的经费资源的限制,部分高校的负责部门实在有心无力。而且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持续开展才会有成效,如果是高等院校没有这方面的长远规划,那么短期内的實践或一时跟风,确实是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也违背了育人的初心。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发展对策
1934 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说到:“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实践育人”理念要达成一致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等院校实践育人的关键手段。社会实践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学生三者的共识,若有一方不配合,这次的社会实践教育就有瑕疵,也就不能达到一定的培养效果。如高校定期举办“校园跳蚤市场”实践教育,学生收集二手商品,学校提供宣传和场地,社会提供剩余商品的收购。实践育人是社会道德和谐发展基础,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要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尽职自己的本岗位工作,学生要自觉完成实践的任务。做到各谋其职、各尽其责。高校领导要保证“实践育人”发展方向是对的,要有决断力,教师要有理解力、大学生要有执行力。
2、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做”实践岗位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制定“因材施教”的方案,使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参与实践接受教育。若是忽略受教育者的自身状况安排实践工作,对整个实践过程可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在考虑社会实践教育地点时,事先了解大学生的生源地,依照生源地来安排,使大学生心理上有种归属感;同时也需要知道学生的性格,若是性格开朗的学生就适合跟需要跟人有沟通的岗位,若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就适合安安静静做事的岗位。符合参与者的实际安排,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达到事半功倍。
3、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
共青团组织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指导者,自身有强大的组织功能。近几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都有相关的文件指示,要求各级团组织引导在校大学生开展各式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走到群众中去,服务人民,经受社会大熔炉的锻炼。如组织大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国有企业参观,了解国企的整合和深化改革,让大学生对专业和改革开放更加有信心。因此,各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政府和共青团组织的帮助,与各个有关部门做好密切配合的联系,使社会实践教育形成多方合力。还有,共青团组织要参与到学生的各类社团中,扮演着统筹规划的角色,安排高校各类社团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4、落实领导体系的各方责任
如今,让高等院校的所有在校大学生都能参与社会实践教育有点难度。高等院校应努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合作,给受教育者带来更多可靠的机会。高等院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团委的负责人担任,其成员由校宣传部,学工部,就业处、各二级学院的团委老师等有关的部门领导组成。不同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再由分小组成员负责,组长由该活动主题的指导教师担任,成员由学生干部担任。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担起该负有的责任,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5、健全保障机制,争取社会支持
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有效利益的有效方法是整合资源。首先,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专项资金。资金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实践教育的开展,比如,充足的资金,使各领导对有质量但费用高的实践申请团队通过审批。但是,为了防止专项资金使用存在漏洞,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及合理的监管条例。其次,建设专业化,高标准的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团队选择高质量的基地是必由之路。足够的高端操作设备条件,优美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够使受教育者的需求得到保障,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教育中来。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当今社会高等院校最迫切需要做好的一项教学工作,“实践育人”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全体社会成员要有义务,有责任,有担当地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EB/OL].[2016-12-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
[3] 李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 林柏成,陳树文.略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与经验启示——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考察[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8.26(01)100-103+80.
【作者简介】
姚林曼(1989—)女,广东湛江人,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