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展 黄敏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2016)规划项目(课题编号:16YY14)研究成果
【摘 要】 中医病症术语言简意赅却寓意丰富,翻译起来绝非易事。本文从《黄帝内经(内经·素问)》非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通过李照国、Veith两位先生的译本对比来探讨中医病症术语翻译的简明性、客观性、真实性原则。
【关键词】 黄帝内经;中医病症术语非文学翻译;简明性
中医病症术语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承载了中医语言的精华,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病证术语源于《黄帝内经》,它们的翻译很值得研究。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经》的成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包含了阴阳五行、藏像、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但是,《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它还蕴含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社会、气象、风俗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必读经典。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中医的高度重视,更适应了世界需要中医的潮流。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发频繁和深入,中医药文化的输出也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了解中医。《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精深玄妙的文言文表达对于不懂中医尤其是不懂中文的人来说是很难准确理解的。因此,翻译是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外文译本是各国人士了解中医的重要窗口。翻译界、语言学界等对《内经》翻译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目前,《内经》的国内外英译版本已经多达十几个,从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的运用到具体的修辞、篇章、虚词、对偶句等的研究都已有大量的文章。
二、中医病症术语
中医病症术语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依据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第二版)一书选取相关病症术语,研究具体病症术语的英译。
术语(terminology)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用以表达概念的语言称谓的集合。术语在我国也称为名词术语或科技名词。术语的翻译是中医翻译的一個最复杂也是难以统一的方面。中医病症术语大多源于《内经·素问》,既有单个字的术语如“狂”、“惊”等,也有两个字的术语如“善忘”、“风厥”等,且以两字术语类型居多。
三、非文学翻译
相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翻译而言,中医药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的范畴。非文学翻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医学等诸多方面,它强调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不能有任何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信息必须清晰。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语言美。纽马克认为,非文学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是事实和事件。赖斯(Katharina Reiss)认为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与功能特点,其翻译方法也是不同的 (转引自Mundy)。文本可分为信息性文本、表达性文本、呼唤性文本以及视听文本等类型。例如,信息性文本是以内容为主,主要功能是交流信息、知识和意见。传递信息的语言手段是逻辑或指称意义。这类文本的译文应该传递原文的全部指称意义或概念内容,语言应当质朴,没有废话,并在必要时把原文的意思显化。王佐良教授曾说过“翻译问题不易谈,尤其不易谈出新意”。从事过翻译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到翻译之难。翻译不是不同文字语码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再创造”,而将中医药译为外文,由于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笔者认为,就文本性质而言,中医药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的框架内,其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中医药知识和信息,因此信息性文本的翻译原则也适用中医药翻译。
四、《内经·素问》中病症术语的翻译
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理解原文。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原文,才可能有理想的译文。中医知识本身就给翻译带来巨大挑战,更何况中医语言与中医理论一样,既古老又复杂。中医语言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阐释深奥的医理,以达到形象而又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中医的术语表达言简意赅却寓意丰富,信息负载量非常大。加上历史上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医语言结构间的矛盾日趋复杂,这使得理解和翻译中医越发困难。李照国教授认为,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学从理论到语言都被钦定了。李照国教授在长期的中医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中医术语翻译的五大原则。具体包括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名族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等。这五个原则本文不一一讨论。由于中医术语语言符合非文学文本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从非文学翻译的简明原则讨论病症术语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的简明原则要求从内容、句式到用词都力求清晰易懂、言简意赅,形式上做到一目了然。具体原则包括篇章布局合理、言简意赅、信息通畅、避免重复、多用主动语态、避免含糊不清等。中医病症术语简明扼要,信息密度高。这就要求译文也应该相对应地简明有力而不是让读者看不懂。
本文选取的《内经·素问》英译版本分别是李照国先生的译本《黄帝内经·素问》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下文简称李本)以及Ilza Veith的版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1972)(下文简称Veith本)。以下是具体病症术语的翻译分析。
例一:善忘出自《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原文为: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译文为:
absentmindedness(李本)
to cause man to forget what is proper and good and he becomes careless(Veith本)
善忘现在称健忘症,李本的译文采用了同样简洁有力的表达,一个复合词清楚地表达出健忘这个概念;而Veith版本的译文使用了句子式的表达,不够简洁,信息密度大大降低。
例二:便血出自《阴阳别论篇第七》,
原文为:结阳者,肿四肢。结阴着,便血一升。其大意是阴经的气血郁滞而不流畅,可以引起大便下血。
译文为:
hematochezia(李本)
draw certain amount of blood(Veith本)[1]
在李照国的《内经》译文中,采用了一个西医词汇来译便血,还原医理,也符合翻译的简明性原则,真实、客观地说明了术语的内容。Veith译文则似乎对便血这个术语的理解有误,因此译文也没有准确、客观地传达出源语的内涵。
中医术语形式简洁短小但是内涵却非常丰富,再加上文言文的表达,这就使得我们在理解原文时很容易产生误解。一旦理解发生偏差,译文便不可能客观、真实、准确地传达源语的意思,译文质量便无法保证。
例三:唾血出自《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原文为: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大意是肺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肺经邪气过盛,会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的症状。
译文为:
bloody sputum(李本)
blood in the sputum(Veith本)
李本译文简单明了,信息密度较高;Veith译文也是直接了当,信息密度稍稍逊色。
非文学翻译的简明原则要求字、词、句都应该简洁明了。我们可以更简单地理解为短语优先于句子的使用,而字、词又优先于短语的使用。也就是说尽量地使用簡单、直白的表达方式,不能含糊不清或是语言晦涩难懂。
例四:魄汗出自《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为: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其大意是人体正在出汗之时,皮肤汗孔疏松,阳气外散,抵抗力下降。
译文为:
sweating(李本)
the perspiration of the animal spirit(Veith本)
李的译文用了一个普通词语准确、客观地译出术语的原理,简洁易懂;而Veith的译文似乎对魄汗这一术语的内涵理解不透,因而译文也无法准确、真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五、讨论
仅以几例,管中窥豹,意在说明中医病症术语翻译之不易。无论从不同译者所处的环境还是其自身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精通程度来看,中医翻译绝非易事。李本和Veith本都在《黄帝内经》英译史上不同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都对中医药极其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诚然,中医语言比较模糊,虽然指称明确但含义不明确。这种特征也是中医语言易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翻译中医语言的精华部分——术语则更是难上加难。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尤其在术语部分。而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英语母语人士来说,想要看懂《内经》并理解其内容,是对我们的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达到的准则。只有将中医语言的真实含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让英语母语人士能够真实地客观地认识中医,我们才有可能为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理解原文,同时也应该准确地把握英文的表达方式,用简明的语言清晰地传达原文的真实含义,客观地反映中医医理,决不能主观地想象虚构译文内容,以免造成误解。
【参考文献】
[1] 李英照翻译适应选择论关照下的《内经》病症词语英译[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97.12.
[3] Jeremy Mund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Routledge,2001.
[4] Peter Newmark.Non-literary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Issue No.2004.
[5]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6] 王洪图,贺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熊 展,女,硕士,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医翻译,中医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