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阈下西安未央区文化产业发展范式创新

2018-02-22 03:45贺宝成任佳曹媛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协同

贺宝成 任佳 曹媛

本文为西安市未央区科技计划项目(201849)、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R019)、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6JK1072)、文化部2017-2018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资助成果

【摘 要】 本文基于协同视角,提出集资源配置方式、空间布局、产业链、创新资源“四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范式。通过范式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做大产业体量,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发展质量,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推进未央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协同;未央区;文化产业;范式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西安市未央区地处秦至隋初历代王朝京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先后有汉、隋、唐等11个王朝建都未央。区域古遗迹数量、面积、价值高居全国区县前列,受保护面积67.5平方千米,秦阿房宫、唐大明宫、汉长安城等遗址驰名中外。但未央区并不是文化产业强区,文化产业总量、竞争力与其厚重的历史、富集的文化资源不匹配,也与其作为西安新的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发展定位不协调。

范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库恩,1962)。在未央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今天,范式的意义是明显的,它标志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成熟。如果能够按照一个既定的科学范式进行理论思维,有利于摆脱思想误区,保证实践的科学性,更好地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一致性逻辑的问题。同时,协同是使系统摆脱混沌、达到有序的重要路径。有效的协同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与发达地区相比,未央区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创新体系不健全,制度环境不完善,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开发不足,由此决定了,新时期做大做强未央区文化产业须突出“大协同”,要有新思路,站在引领、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进行战略思维,着力开创集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链和创新资源协同“四位一体”、具有未央特色、体现未央风格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范式。

一、资源配置方式协同,激发产业活力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具有意识形态、政治导向等特性,市场化过度容易导致“产业泛文化”化,行政干预过多则抑制了产业活力,对资源配置方式、手段的协调性提出较大挑战。未央区文化资源丰富,以汉唐文化见长。既拥有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一批全国闻名的遗址景观;也拥有汉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等众多风景名胜;还拥有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美都、皇家、雅观陶瓷艺术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新时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府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协同,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各自在文化产业发展、资源配置中的边界。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在汉唐文化资源產业开发、园区运营、品牌打造、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要充分调动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在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汉未央宫等大遗址保护、遗址基础设施、保护利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要强化政府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在文化传承、大遗址推广等领域,要充分利用文化民众、各类文化协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构建市场、政府和社会间互相制衡、互动协调的“三角”平衡机制,实现市场创新有活力、政府监管不缺位、社会积极参与的三方有机协同。

二、产业空间布局协同,做大产业体量

文化产业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既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产业,如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也包括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与实践证明,空间布局的协同利于文化产业空间溢出,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激发与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新时期,植根未央区文化产业资源分布的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要突出“一核、一轴、五区”的空间布局与协同。“一核”即未央区行政文化发展核心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影视服务、艺术品经营、演艺娱乐等产业,形成产业引领效应。“一轴”即未央大道文化产业龙脉发展轴。基于未央大道主交通轴分布,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服务等产业,并借助该轴线串联区内各个文化产业功能板块,着力打造一条具有现代气息和融合气质的文化产业长廊,形成产业示范效应。“五区”即汉长安城历史文化展示区、汉城湖休闲娱乐发展区、大学城文化创意及融合产业发展区、草滩特色小镇旅游发展区和四海唐人街综合文化体验区,着力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的文创园区、文创街区、文创小镇。通过“一核、一轴、五区”产业空间布局协同,促进各个产业板块相互协调、交叉互动、联动发展,激发产业总量扩张和规模效应,形成叠加和放大效应,开创优化存量、创新增量、壮大总量的新格局。

三、产业链协同,优化产业生态环境

与传统产业不同,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的特性。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链协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范式,德国出版、美国影视、日本动漫等世界闻名的文化产业均是借助产业链协同模式而取得成功。做大做强未央区文化产业,要打破现有产业各自为政、小而全、小而不精,力量分散,不成链条、不成体系的现状,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突出汉唐文化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生产为重点,以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兴技术为支撑,打造基于“需求+客户+内容+媒介+衍生品”的全产业链,优化、整合与提升市场链、价值链。产业链的上游,鼓励基于未央历史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和艺术设计,以优秀作品为抓手,讲好未央故事,抓好原创,抢占价值链高端;产业链的中游,以西安印刷包装基地品牌与产业聚集优势,做强绿色印包、数字印包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印包转型升级,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产业链下游,以汉长安城遗址文化旅游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载体,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做好文化品牌宣传推广。通过做好产业链的上游原创、中游复制和下游营销,抢占价值链高端和市场链前端,建立上、中、下游间各个环节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强化客户市场、内容创意、传播渠道、衍生品开发等关键链条的资源与信息共享,推进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优化配置和提升,促进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加快形成产业的孵化、叠加与放大效应。

四、创新资源协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意的显著特征,由此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协同创新则是推动未央区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发挥未央区科教资源优势,整合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创新资源,支持与企业联合组建校校、校企、校所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焦于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传播、运营、展示、消费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的突破,助力文化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移;发挥高校、文化企业、创意孵化器等各自优势,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另一方面,强化新兴技术与产业业态创新的协同。依托“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品牌与技术优势,强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兴技术的协同,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在未央區文化产业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实施“互联网+未央文化”、“互联网+未央旅游”战略,形成新兴技术与业态创新良性互动的“互联网+文化+文创+旅游+衍生品开发”产业链矩阵,用新技术拓展文化产业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同时,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强化文化创意和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以文强旅,以旅兴文。发挥财政税收的引领作用,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未央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补齐短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围绕未央文化旅游开发创作数字虚拟旅游景点、景观、动漫游戏产品,支持企业融合工业制作、商品交易、科普教育、文化美学等多元素发展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旅游新业态,不断提升未央旅游产品的影响力、渗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通过资源、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创新文化产业业态、拓展产业空间、提升产业质量,将未央区打造为最具汉唐风韵的西安文化产业创新高地。

图1 未央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范式

总之,新时期未央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突出资源配置手段、产业链条、产业空间和创新资源四个协同,四个协同相互关联、四位一体,共同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范式,内在逻辑与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范式创新,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链条整合和创新驱动,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未央文化产业,更好地将未央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系统提升未央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和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张曾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98-106.

[2] 贺宝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范式创新[N].光明日报,2013-07-30(007).

[3] 罗珉.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4]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0.

【作者简介】

贺宝成(1979—)男,河北承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任 佳(1995—)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曹 媛(1995—)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