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煊予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被当下国人推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漠,更热衷于西方节日,追求新鲜、狂欢和刺激等。在这种节日文化的变迁中,如何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以概述,分析当代大学生节日观变迁存在的原因,提出弘扬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节日 西方节日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26-02
现如今,由于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经济日益全球化,与此同时,文化也在逐渐融合,譬如西方的情人节等节日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并随着国人的推崇,已是现今节日的重心。[1]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人群把这些节日当作释放压力、追求刺激、标榜前卫的节日,然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逐渐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里变得模糊,过节的氛围不浓郁。在高校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应把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出在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重要价值,挖掘出传统节日文化在其中的功能,注重交流和人文关爱的成分,合理地吸收、融合西方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1.对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
传统节日的形成需要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中国传统节日是其悠久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礼仪、仪式,借助有关的物质载体,进而表现群众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的活动日,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共需,而形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积淀。
节日文化历来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首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我国,由于如今快节奏生活、社会转型使之受到商业化、假日化冲击,对于其内涵的传播与挖掘愈见缺乏,大学生对其文化根源和民族精神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而部分大學生认为法定节假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就连劳动节、国庆节、妇女节也被他们划归在内,而对诸如重九、寒食节、二十四节气等非假日的传统节日,几乎毫无印象,有的甚至节日是哪一天都不知道。
可见,这部分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分不清哪些才是中国传统节日,哪些是法定节假日,忘记了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性。
2.对传统节日的态度消极
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和假日生活中,被追捧的节日几乎都是富有新鲜感的西方传统节日,有时,高校的部分学生团体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往往选择在圣诞节等一系列西方节日的相应时间组织有关的活动,因此传统节日的概念就越来越淡漠。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缺少了兴趣,校园也缺少相应的文化氛围来让大家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唯一能够证明传统节日存在的是那些有假期的传统节日。基于现在的节日文化环境以及各种限制条件,大学生才缺乏了应持有的正面态度。
3.高校的德育功能表达乏力
除此之外,高校大部分专业除了在公共必修课外,少有内容和传统节日文化相关,大多数也是在讲述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没有单独的课程,也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传承的课程,显得很零散。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习俗大多数来源于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有在中小学时期对传统节日的浅薄了解,正因如此,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才抱有消极的看法,对相关习俗也了解片面。
二、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1.传统节日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颇具民族特色与个性,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民族意识的提高、爱国情怀的培养、文化素养的提升上,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内涵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主要是就饺子、粽子等美味的食物而言,还有就是国人过年常张贴的年画、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春联等节日用品都是节日的物质象征,不仅是节日的美丽点缀,还包含着民间艺术和民间精神,弘扬节日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这些节日象征。精神方面表现在清明节的缅怀先人,重阳节突出孝敬老人等,弘扬传统节日都是对中华传统“仁义、孝忠”等基本品格的传承,尤其是在已实现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有必要让大学生正视并珍视民族传统文化,增强道德伦理建设。
2.传统节日具有民族凝聚功能
在悠久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传统节日如今已是一个维系中华儿女民族情感坚实纽带,不尽的民族情感组成了一个个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就像中国的春节,现在全世界都会知道中国的春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会和华人一起欢庆;中秋节是思乡和团圆的代表节日,浓郁的节日氛围会激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能增强民族团结。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保护和大力宣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其内涵培养民族精神,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都有重要作用。
3.传统节日具有道德感化功能
我国是一个重人伦、贵礼节的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风、家风的体现,崇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春节阖家团圆、亲朋好友互相拜年,其乐融融;中秋节意在家庭团圆,阖家欢乐,赏月、吃月饼已是传统;重阳节,也叫“老人节”,顾名思义,尊老敬老,体现了仁孝的传统美德。在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体现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仁义、忠孝、和睦”等等美德,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尤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树立精神文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节日中领悟中华传统美德,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营造传统节日文化的环境和氛围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既要发挥高校在弘扬和培育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上的教育作用,也要重视营造环境和氛围,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传统节日分布在一年四季,时刻让人们体会文化理念,高校应把传统节日文化融进各类校园活动中,并切实领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在传统节日期间,要加强宣传,庆祝节日时,要组织相关活动。endprint
还可以利用网络制作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片等融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多渠道地进行推广。如将“中秋节”和校园活动融合,营造团圆的氛围,加强同学间的凝聚力,通过回味历史,讲述文化传统,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把大学生的情感引导升华到维护团结和稳定的思想境界。
2.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观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让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德育水平。构建高校校园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和谐交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凭借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加强对中国傳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不同民族文化内涵要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以理性的角度看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既不反对年轻学生庆祝西方节日,也要负责任地指导大学生注重本民族节日。
最重要的是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传承我国的节日文化,加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另外,也要紧跟时代节奏,对于外来节日,大学生要取其精华,以交流与人文关怀为重。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利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充实并完备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使其不仅能顺应社会发展,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为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开辟道路。
3.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节日文化创新,引入“文化自觉”
“节日传统就是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能自然衔接”“节日的要素是娱乐”,这是北师大教授萧放曾经倡导的。[2]和西方节日相比,我国传统节日缺少轻松浪漫的娱乐氛围和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欢庆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通过专题讲座、文体表演等方式加强宣传各类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内涵中反映的中华美德等。并且,要让大学生更好地将文化传统落入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
将“文化自觉”的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3]对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要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在涵义,培养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文化自觉”即“文化责任”的承担:在了解和认可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自觉传承节日文化,以此作为自身的象征文化。此外,“文化自觉”要求“自我创建”,进行独立的文化转型,为大力宣扬和创新节日文化出一份力。
如上所说,时代在发展,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由于日渐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更加享受于西方节日带来的狂欢和刺激,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淡漠。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继承者,为了不让众多优秀中华民族文化遭到破坏,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责无旁贷。中国传统节日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介质,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因此,高校在这方面应起到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导向作用,为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创造环境、造就人才,继而继承并丰富民族文化,大力宣扬民族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
[1]陈红,王放.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观调查及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3):124-125.
[2]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J].理论界,2007(9).
[3]黄涛.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4]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4).
[5]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