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动”起来,让科学活动更精彩

2018-02-22 23:42王蜀梅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瓶子动手交流

王蜀梅

(四川省阆中市第三幼儿园 四川 阆中 637400)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其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何使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呢?我在组织科学活动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巧设教学情境,让导入活动“活”起来

在欧美一些国家,课前导入活动被称为“破冰行动”,旨在引发幼儿兴趣,建立温馨的师幼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置情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夸张滑稽的肢体动作、朗朗上口的儿歌、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巧妙导入,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引起幼儿的共鸣,让课堂从“冰封”的状态中“活”起来,使幼儿在身心愉悦的同时也会悟出一定的道理,这是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在科学活动《刷子的本领》导入部分,我把自己扮演成一个“魔法精灵”,伴随着《大家都来洗唰唰》的音乐,勤劳、可爱的“魔法精灵”开始忙碌了:用墙刷来刷鞋、用桶刷来刷牙、用牙刷去刷床、用鞋刷去刷墙…..活泼的音乐加上“魔法精灵”滑稽错误的表演,引得幼儿开怀大笑,立即指出了“魔法精灵”的不对之处。这不仅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幼儿在笑声中掌握了各种刷子的用途。与此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让他们发现科学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尝试。从而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学有所乐、乐有所获,让科学知识与动手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充分调动幼儿感官,让科学活动“动”起来

1、提供丰富有趣、适宜操作的材料,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就是一个“探索者”, 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要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甚至拆拆装装。也就是说,幼儿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物质材料,让他们在广阔的动手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因此,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适宜操作的材料与工具,让幼儿的双手在科学活动中动起来,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如科学活动《有趣的瓶子》,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瓶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和材质不同”的特性,能按瓶子的不同特性进行比较、分类、排序等。而瓶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和常接触的物品,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大小、形状、材质不同的瓶子,并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先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个别瓶子的特性,再感知所有瓶子的特性,然后归纳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分类、判断、比较。然后要求幼儿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运用,进一步加深了对瓶子特性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活动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引导下,每次具有递进性的幼儿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观察与分类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我们一般会根据目标投放相应材料,但若只按老师的意图,不能引起孩子参与探索的兴趣,甚至有些材料只会成为孩子探索的绊脚石。所以我们在科学区域投放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的目的性,更要考虑材料的趣味性,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孩子动手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学习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把握了投放材料要适合孩子“玩中学”的特点,就会让目的性隐含在有趣的材料中,减少孩子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2、积极探索,让幼儿的脑子“动”起来。《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对脑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亲自动手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做到“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能想的事就让他自己想”,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孩子听,教师演示,幼儿模仿的模式”。如在《会滚动的物体》的认知活动中,教师可投放大量的供幼儿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学,鼓励幼儿积极地在玩中进行主动探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提些问题,如:“刚才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皮球、轮胎、竹筒等物体滚动时会走直线吗?”等等,幼儿便会在你的启发下不断尝试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思考、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3、展开交流讨论,让幼儿的嘴巴“动”起来。“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分享与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如:在《有趣的玻璃》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自由玩一玩,看一看玻璃有什么作用?然后集体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而其它的东西却不透明?”“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孩子们终于获得了发现,原来透明的玻璃能让我们看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它阻挡不了我们的视线。“是这样吗?我们是否再次验证一下呢?”教师又以商量的口气启发孩子们再次验证,体现了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核心的真实与严谨。就这样,通过交流与操作,孩子们初步了解了玻璃的性能。因此,科学活动离不开交流讨论,它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归纳概括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交流,不仅让幼儿的嘴巴动起来了,还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独立发言的能力。在讨论中,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活”与“动”不仅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在带领孩子们对科学展开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了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科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趣。

猜你喜欢
瓶子动手交流
我也来动手
如此交流,太暖!
瓶子赛跑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瓶子赛跑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