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霞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王母街道第二小学 贵州 黔西南 552300)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方言,这些不同方言又称为民族音,民族音和普通话在声韵系统中不尽相同。所以,小学生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民族音改正过来,让自身达到普通话的发音标准。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民族音进行指正和转变,让小学生回到标准的普通话学习轨道中来。本文就对如何克服民族音、促进小学生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一些阐述。
我国的方言“南腔北调”各不相同,不同方言之间,同一方言的不同方言片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有自身方言的味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语言的规范化。小学的孩子正属于启蒙阶段,其可塑性与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他们像一张白纸,教师在教授语音的过程中存在的语音错误将在学生身上得到复制,如果以后想要改正这个错误,要付出的努力是很大的,而且也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小学生对于教师是很崇拜的,教师所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所以一旦存在错误,家长与其他人想要纠正是很困难的。所有教师在授业这条路上任重而道远。
教师的口音问题不可避免,但作为教师要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过于相信自身。如果自身的语音不够规范,那么尽可能减少自身带读的次数。可寻找标准的语音范本,让学生跟着磁带反复朗读,久而久之,在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学生自然能够讲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如果发现自身在课堂上出现错误,要尽快纠正,免得错误被学生所牢记,以后想要纠正就更加困难。并让学生去相信教师说的不一定对,如果存在不确定之处,要勇于向教师提出。
1、营造讲普通话的氛围,创设讲普通话的环境。学校是普及普通话的基础阵地。良好的氛围是在农村推广普通话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农村学校应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讲普通话并不是“打官腔”、“现洋相”,而是将来走出乡村、走向全国全世界,与别人进行有效交际的一项技能。
2、将推广普通话日常化、制度化、持久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带头讲好普通话,讲准普通话,起示范带头作用。学校要经常组织一些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广播员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日常化。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个现实,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3、推广普通话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规范意识。在课堂发言、问题讨论、学习交流时,学生就能大声、大胆、大方地使用普通话,并能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资源,开放口语交际话题,使学生对普通话的使用立足课堂,贴近生活,还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美语句,积累课外书籍中的佳作名篇,使学生使用普通话优雅、得体,在气质上文质彬彬,温文尔雅。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首先,父母在自身普通话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应该尽量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让孩子融入一个普通话学习的氛围。如果父母自身普通话水平教低,或根本就不会普通话,那么就要慎思而行,因为一旦给孩子的普通话发音造成负面影响,养成习惯,那么就很难纠正。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听听新闻广播之类的,播音主持的普通话发音都是比较标准的,可以让孩子学习。其次,父母应该让孩子在课外时间多朗读一些诗歌美文,用普通话多给自己讲讲学校中的事情,这样不仅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也加强了孩子的普通话学习热情。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很轻松的,学习语言更是如此。我们学习普通话,贵在坚持,让其形成良好的风气,而不能只保持三分钟热度。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是可以逐渐形成讲普通话的良好风气的。也许开始学习时,有些大受方言影响,发不准一些音,难免会闹出一些笑料来。但只要大家不对其冷嘲热讽,而是善意地纠正其错误,这样人们就不会有什么思想顾虑了。
总而言之,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一定要抓好普通话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普通话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故事为主线,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个理解力水平的故事、让学生主动运用普通话去编故事、将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