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雯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0)
文字学习是个体在早期阶段成长面临的重要问题。文字学习的关键在于正字法意识的萌芽与形成。汉字的正字法意识是指对汉字部件的位置规则以及对汉字部件作为声旁或形旁的功能的认识。汉字是通过笔画和部件在空间的组合以及位置的变化形成的平面图形。汉字笔画共有28种,构成汉字部件的笔画具有相对固定的形态;由笔画构成的汉字部件具有固定组合,除独体字外,汉字可以拆分成2-5个部件,部件位置相对固定,汉字整体架构也相对固定;处于相同位置的汉字部件具有特定功能。整字、部件和笔画是汉字的不同结构层次,因此,汉字正字法意识的探讨多从整字、部件和笔画三个层面展开。
部件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才能被人们接受,因此儿童学习汉语阅读的过程包含着对部件和部件组合规则知识的掌握。参照钱怡等人对正字法知识的划分,正字法意识可以分为:单部件知识、部件位置知识以及部件组合规律和功能知识。单部件意识,也就是指汉字的整字水平的正字法意识,是指能够识别部件是否真实存在的意识。
对正字法意识的研究大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Chan(1990)通过对60名2-6岁香港儿童书写作品的分析发现:3岁儿童能够区分图画和文字;而周兢和刘宝根(2010)发现:4岁儿童部件意识还未发展,他们将部件组合成图像而非汉字;Lavine(1977)对3-5岁儿童正字法意识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儿童不能区分文字和类字符涂鸦;;5岁儿童则能较好地区别涂鸦和文字两类不同刺激。Bialystok(1995)的研究表明,4岁儿童不能分辨波形曲线和文字,5岁时则能明确判断波形曲线是不可阅读的,所有儿童在对图片的判断上都存在困难,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儿童听成人阅读时,不能分辨成人是在读字还是在读图。Evans和Jared(2006)对48-83月龄(4-7岁)的儿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别操纵了单词形状(类字母字符、涂鸦等)、单词元素(数字—字母组合、字母翻转等)和拼写规则(全部元音、全部辅音等)三个维度,将上述材料与正确拼写的单词同时呈现,询问儿童哪些更适合阅读。结果发现,48个月的儿童只有在拒绝涂鸦和数字-字母组合上的成绩处于随机水平之上,虽然涉及了单词元素水平,但总的来讲他们只简单了解了单词的大致形状。
以上研究表明,大多数研究者们的结论是3岁或4岁儿童能够区分汉字和线条图,整字意识开始具备,正字法意识已经萌芽。李虹,钱怡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接受正规识字教育前,儿童己萌发了正字法意识并且可以把汉字与数字、字母、线条图等区分开。
了解了儿童对汉字整字的认知水平后,我们进一步关注儿童对汉字结构的认知能力,即对部件位置知识的掌握。刘鸣(1996)发现对学龄儿童的研究发现,对部件位置规则的认知在儿童的阅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汉字字形认知水平较高(依据期末语文汉字听写、默写成绩和教师评价划分)的儿童在加工操作汉字偏旁部首进而组合成正确汉字的数量方面显著优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
其中笔画作为汉字的基本结构单元,它们之间的组合形成了部件,部件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人们可以接受的汉字。对于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汉字是由部件组成的,学习者应该能够分辨哪些部件真实存在,哪些部件是不存在的;其次,有些部件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有些部件的位置却是固定的,学习者要具有对部件位置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同的部件可以组合成上下、左右、包围等不同的结构类型,通常我们称为结构意识,也可称作组合规律意识。
Chan(1990)通过对60名2-6岁香港儿童书写作品的分析发现:4岁能够使用笔画、部件进行书写,表明其对汉字字形有了正确认识;;5岁左右的儿童掌握了部件位置知识。Chan(1996)的另一项研究中,采用字/词判断任务、拼字任务及假字阅读任务测试了236名4-9岁的香港儿童对汉字构形和部件的理解,结果发现4岁儿童可以正确把部件作为单元分析汉字,但不具备部件位置意识;;6岁的儿童已经具有部件和部件位置意识。
周兢和刘宝根(2010)发现:5岁左右儿童开始获得汉字由部件构成的意识,并且开始根据文字的规则来拼搭不同汉字部件,到了6岁,儿童可以顺利地用不同汉字部件构建基本完整的汉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在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读写能力己经在生活中萌发,表现出一定的正字法意识。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发现5-6岁是汉语儿童部件意识和部件位置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汉语儿童的部件和部件位置意识在此时萌芽,同时也发现汉语儿童的正字法意识是逐步发展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词汇选择不准确。以往对汉语儿童正字法意识的研究多采用的是词汇判断实验,但是对实验所用的词汇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受研究者们的主观选择太强,不能很好的体现汉语儿童所对应的汉语水平。
2.儿童已有的汉字水平无法控制。汉语儿童正字法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很难人为控制和观测。即便是学前儿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汉字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大量的汉字,接受实验的儿童的汉字水平参差不齐,得出的数据也不是特别精准与可靠。
3.汉语儿童的年龄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研究者注重的是儿童的月龄,有的研究者注重的是儿童的年龄,而且年龄的跨度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相差3岁,有的相差5岁,相同的实验得出的数据就会不同甚至相反,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时,研究者的主观想法就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