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虹
(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学校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推广,以及讨论式、谈话式教学方法的普及,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两大关键要素,阅读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具体分析如下: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感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先给学生对某一个作品下结论,不要让教师的思维去影响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阅读的之后,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并且积极向上,即便有不同见解都是可以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一片文章或一步作品,会得出不同的见解,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见解,一起学习,才能收获的更多。
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时候,关于书中一段私塾师生读书的描述:“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真实人声鼎沸,学生乱读一气,还有人做起了游戏……”关于这些描写,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说说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开始活跃起立,抛开传统的诸如教学方法落后的观念之外,很多学生说出了因材施教,开发潜能等看法。这样大家对一篇文章的见解就多了起来,不局限于某些固定的看法。
中学语文课本,一个单元的内容基本就是比较相似的文体、相似的内容、相似的题材或相似的写作手法的文章,所以对于一个单元内的所有文章的学习阅读,可以进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学习。规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家度、全方位的分析,把以前的旧知识于现在的新知识进行比较联系,把阅读的深度逐渐加深,开发学生的思维向着更加深刻的、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讲解三篇关于送别友人的古诗的时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虽然都是送别友人,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之后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会们在朗诵之后会积极探究这其中的奥秘,得出自己的看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加体现出作者的矿大和高远。而“唯见长江天际流”与“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更多的表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之后,学生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敏捷了,创新能力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另外,阅读教学是需要熏陶和感染的,只有学生自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自己去探究和讨论文章中的奥妙与精髓,阅读教学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
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激励手段,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思维。比如:在最短的时间里看谁能最高质量的完成预习,谁能最准确的打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谁能把小说和故事最完整的复述出来,谁对文章的记忆最准确等等。教师要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题,问题的模式要经过教师的示范来进行练习。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会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讨论。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见解分享或让学生获得不可思议的学习结果,分享还会让学生们喜欢上阅读,想把更多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在这样的分享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思维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本理解分析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从在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思想感情、修辞手段,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入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分析、讨论。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做法莫泊桑的作品,在这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文章情感传递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这句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其运用意图进行研究。看看哪个小组分析得最好、最透彻,哪个小组就可以获得优秀集体的小锦旗。
最后经过各个小组的分析研究之后,总结出:句子中“多么”、“惊喜”,甚至语气助词“呀”,都在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真是恨不得立即相见。这永不变更的话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当然,这句话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于勒是一个有钱的人,这才会让人惊喜,然而也正是这句话与后文形成强烈的反差,恰恰让他们遇见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于勒,使小说具有一种喜剧式艺术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的组员,都以获得“优秀集体”为目标,相互合作,努力研究,大家相互交流帮助,共同进步的同时,集体意识、合作能力都得到培养。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量以及词汇积累,奠定学生语文基础,逐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