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挺王
(德保县城关镇西读小学 广西 德保 533700)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能够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当前很多教师都能够注意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还有多层次的设疑,积极进行评价措施,还有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等举措都已经有所觉察和行动,但在实际课堂的操作实验中,确实实践技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接下来主要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探求影响有效提问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不断丰富有效提问的教学理论。
为了引起学生读(包括朗读的兴趣)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这往往比无目的让学生去读效果好。例如在教授《夹竹桃》这一课,为了引导学生读课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夹竹桃是美丽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后,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乐于完成的,即使他读过课文,他不忙着回答,一定会在朗读文后或朗读重点部分之后再回答的,这样提问就能促使学生去读课文。
有些语句和段落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而讲得过死,往往压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句或段落可以搞“一例多问”所谓“一例多问”就是对同一个例句或例段从多种角度去提出的问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是由学习语文活动本身和学习语文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为什么“学习”却总是与枯燥、考试、惩罚、家庭作业、浪费时间、厌恶、恐惧联系在一起前者通过玩而学,孩子们是通过具体而生动体验进行主动学习的,而后者则在一种“紧张”、“压力”的氛围中被动学习。小学语文应坚持愉悦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教材,声情并茂,用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提问,激起学生由于应试压力而几近干涸的情感,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领悟认识人世真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参与问题。教师提问与聆听学生的回答过程中都要用温和和友好的语调及关注的目光与学生交流。此外,教师要尽量避免按学生的座位顺序提问,多采用随机点名回答的方式来调动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提问既要重视优秀学生的高层次的发展,又要重视中等生和落后生的进一步的发展,设计问题要面向不懂程度的学生,对优秀学生的提问要体现出培养综合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教师尽量不要打断他们或代替他们讲,对学生能力差的学生多有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及时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同时,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可能都具有相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有层次性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
教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所以倡导学生们的主动全程参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做好“教”的工作,还要密切关注并且促进学生的发展,主动去与学生进行互动,注意学生的眼神、动作以及语言,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一问一答,抢答,小组的讨论还有辩论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若是回答错误,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指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不敢大胆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或是因为不好意思,或是因为害怕,很多学生都表示如果教师适当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会形成良好的竞争,愿意去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技艺,在反思和改进中不断完善自身。教师是众多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所以教师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授课水平、教学机智等都是考验质量的标准,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能够充分将专业的发展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方式。
现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在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过多依赖教材参考书,太过重视“学生举手”,讲究速度而不讲究质量,无法给学生充足时间去思考问题。而对于问题的解答太过于拘泥所谓的正确答案,须知语文开放性题目多为灵活应答,有理即可。教师的思想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放,这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方向有关,教师需要终身学习,而在兼顾课外工作量还有班级管理的工作问题通常会使得教师无暇照顾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在学生群体方面,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数是因为从众心理的驱使,当然也有部分是对问题兴趣引导。学生较多的喜欢与实际生活有关联、新奇的问题,在学生的回答问题过程中能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提高是教师在针对他们发言的具体问题所提出的具体点评,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带过,或者笼统的评价。
在教学方式上面,经常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让学生感觉到厌烦、甚至压力太大,教师多提问不是不好,但是要把握好这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师生的互动性虽说很多的问题的提问上得到彰显,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透过问题的引导,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若是问题提出过多,就会出现学生来不及思考而过于粗陋的概括问题,这样达不到我们所要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更多应该思考的是究竟提问,是要带给学生什么东西?以高考为总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一直蔓延至今,那么影响力已经是根深蒂固的在家长、学校跟教师之间扎根。所以有效提问的提出,无非是想让教学更加有效,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把握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对于字词还有课文的背诵方面了,而是要保持创新的意识,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以有效提问的方式丰富课堂生活,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