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展
(阆中市第三幼儿园 四川 阆中 637400)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班上的孩子在绘画时有这样一种现象,他们喜欢拿着各种工具,如粉笔、铅笔、蜡笔、树枝等在地上、纸上、墙上又涂又画。当他们看到自己涂画出的线条时,便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满足。但是,在接触到新的绘画内容,与幼儿原有的绘画技能相抵触时,有一些幼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一到绘画课,便呆呆的坐着,怎么也不肯动手,虽然老师一再鼓励,但幼儿仍然以“我不画”回应,这样一来画得好的爱画、多画、画得更好,不会画的怕画、不画、更不会画。为了消除孩子们对绘画活动的恐惧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初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小班幼儿的绘画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唤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他强调解放儿童,教育工作者“应化为儿童”,加入儿童的生活中去。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游戏,尤其是小班的幼儿,这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幼儿会认为生活中的布娃娃、玩具小汽车甚至一切事物都跟他们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即“物我同一”性,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儿童泛灵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摸式。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在幼儿的涂鸦绘画中也是如此。教师必须利用实物、语言、图片、影视等多种方式的刺激,激发幼儿感知事物的兴趣,并从对事物形状、色彩等的初步认识,来激发幼儿的审美动机,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动机,产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生活经验的愿望。
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绘画活动教材时,要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在学习画短竖线时,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在学习画圆圈时,可以设计“小熊吹泡泡”;在学习画波浪纹时,可以设计“会游泳的小鸭”等绘画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线团”、“气球宝宝”、“水果娃娃”等等。
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支配能力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玻璃球让幼儿滚画,提供纸巾染画,手指点画,提供吸管吹画等。如,在吹画活动"节日的礼花"中,幼儿只需在纸上蘸一滴颜料,对着吸管用力吹颜料,纸上便会盛开一朵朵美丽的礼花。又如,在手指点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色颜料,幼儿用小手指蘸上自己喜欢的颜料在白纸上点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圆点交织在一起,一幅幅神奇的画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要继续点画,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有趣的事情。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主要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游戏在创造性和合作性培养中是极好的手段。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此时的孩子骨骼发育还不完善,对一切都很陌生,辩别方位的能力很差,手眼不协调,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象,只会增加紧张情绪,而且涂画时要求许多心理机能协调参与,还要求大脑左、右半球间的协调,发泻情感,使人获得内心平衡和在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由于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所以,他们常常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在这个时期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去要求孩子能拿出成人所谓的成品,而是要保护他们对涂涂画画与生俱来的喜爱天性,并帮助孩子维持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在有趣的绘画兴趣绘画游戏中,孩子们会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才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幻想的尽情发挥。因此在日常活动中我首先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入课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绘画活动“气球宝宝”时,老师带领幼儿边游戏边画:“有一天,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气球离开了妈妈,他们想到天上去旅游,他们飞到了高高的天上,有些气球因为看到美丽的风景而好开心,有些气球因为在高高的天上有点害怕,有几只气球北风一吹,翻起了跟头,他们觉得真好玩,有的却吓得哭了。”孩子们被老师带入气球宝宝的世界,很自然的对画气球宝宝非常感兴趣,他们最后画出来的气球宝宝也各不相同。其次,我们还组织孩子们玩模仿游戏,如:在学习画螺旋纹是,首先让幼儿做律动,在音乐中体验绕线团的手臂环绕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线团”。另外班级利用区角活动设置开放的美工区游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由活动时间参与活动,并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通过《手指点画》、《弹珠滚画》、《梳子画画》一系列的游戏,帮助幼儿认识色彩,引发孩子的兴趣。总之,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绘画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
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很高,为了唤起幼儿的绘画的兴趣,我们将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由于手工与绘画相结合,不象单纯绘画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更加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爱玩泥,爱撕纸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象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真正注重了操作的乐趣,因而为幼儿所喜爱。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让幼儿把所撕成的、捏成的作品组合粘贴成一幅画,让幼儿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幼儿在捏泥、折纸、粘贴等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如,让幼儿观察小鸡后,用橡皮泥把小鸡的形状捏起来,幼儿感知了小鸡的形状,绘画时不但能很快地画出外形,且形态各一,充满童趣。再如,用棉签画“一串红”前,先进行撕纸、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容易多了。在这样的手工活动不但能运用多种工具如蘸、滚、印等方法丰富了画面使作品更有个性,还能让同伴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让孩子们在动手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操作过程的乐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小班幼儿的涂鸦绘画中也是如此。教师必须利用实物、语言、图片、影视等多种方式的刺激,激发幼儿感知事物的兴趣,并从对事物形状、色彩等的初步认识,来激发幼儿的审美动机,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他们常常会被五彩斑斓的色彩所吸引。在自然界中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鸣禽走兽。熟悉的、生活化和自然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动机,产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生活经验的愿望。如绘画活动《泡泡》,我带着孩子们到室外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并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最后,孩子们在纸上画满了泡泡,并兴奋的向同伴讲述着自己的“泡泡”故事。在想象和涂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种评价方式能注重评价幼儿的参与状态及思维、创作过程,它有助于让我们教师去理解孩子的作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鼓励,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不要因为活动常规而限制他们的交流尽量让课堂气氛做到活而不乱。 无论是对绘画能力强还是弱的孩子,教师都应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善意地接纳每个孩子的作品,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评价时教师要采取全面肯定的方法鼓励,经常给一点小小的奖励。如:打个五角星,贴个小花等,每当得到奖励时,幼儿会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赏一番,在他们看来,得到老师的奖励就是得到了最高的奖赏,也是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因而对绘画充满自信,由于经常得到全面肯定,渐渐地不害怕绘画了,落笔大胆了,对绘画有了信心。
《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免使幼儿在被动地服从和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既然,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生命之初自然放发出来的一种想法,是一日活动中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更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其主导作用,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有效方法,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参与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画画,使他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绘画语言更加感兴趣,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