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让教学目标诗意抵达
——统编二上《一封信》教学谈

2018-02-22 15:14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露西封信书信

何 捷

统编二上《一封信》语言简洁、情感饱满,五百余字尽显家人之间的亲情,表达了对远在外地的父亲的思念之情。课后,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读过课文就发现,此题的指导意图很明显,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引学生“喜欢第二封”。喜欢的理由足够充分,符合“教化”的需要:

其一,第二封书信内容充满温情,达成写信的功能,让远方的亲人不操心。书信传达情感,要实现“安人”的功能在情理之中。其二,书信的语言流畅,即表达出思念之意,又不让家人担心,体现着“一封家书”应有的文学气质。其三,书信整体符合审美需要,读者希望看到的“幸福一家人”的美好结局清晰可见。最后,书信中还有写作的方法渗透,写信全程有妈妈的陪伴,一路实现教写互动,亲子教育的意味浓厚。

不论是从书信写作的结果,还是书信写作的过程,甚至是仅就书信的文字细节来分析,第二封也明显优于第一封。虽然课后题中提出让学生自己说说“更喜欢哪一封”,但“喜欢”的结果几乎没有悬念——一边倒地倾向第二封。然而,再次研读文本后会发现,从写作角度来看第二封信,又很难直接通过“教”,让学生喜欢。在此,也列出原因:

第一,从写作求真的需要来看。第二封信中的话相比第一封欠缺真诚。例如,第一封中说“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是真话,是直接表达。同时还提到“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是真情,并且引发“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这是真切感受。第一封中的真话、真情、真感受尤为明显,三“真”不能被忽视。当然,我们也看到第二封信将这样的“真”用不同的语言呈现了出来。这固然好,但不能遮蔽第一封显而易见的“真”性情。

第二,从写作的精神独立来看。第一封信完全是露西自己写的,全程独立完成,不需要辅导,也就是没有被干扰。第二封信则是妈妈和露西“一起重新写”。写的过程,露西成为妈妈的“代言人”——听妈妈说,记录成文字。这封信,实质上成了妈妈给爸爸的信,仅是借露西之手书写。所以,信中到底表达的是谁的意思?谁的情感?真假难辨。并非我们有意反对家长陪伴,相反我们主张父母和子女共读共写。但在第二封信中,父母在写作时介入的方式和程度是值得考量的。为什么要干涉儿童的独立表达呢?为什么要“变着法儿”说呢?

第三,从写作的情感表达来看,第一封信中带着满满的忧愁、思念,甚至是渴望,希望爸爸早点回家,情感自然、流畅、迫切。第二封信则有点遮遮掩掩,“绕着弯子”表达,意在给爸爸释放一个信号:放心,我们会好好的,你不要急着回来了,一切我们能解决……这不合符儿童的心理,也与生活中亲人之间的通信情况有差距。亲人通信,直接、真诚、富含情感。例如文中提及“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露西这才写信给爸爸,表达思念,甚至有些哀愁。也正是这份情感,才会让爸爸看了担心、难过,也才会更快回信,最后会更快回家。相反,说“我们过得挺好”,爸爸也会有所挂念,但少了一份“被需要”“被思念”的入骨温情,和家人之间多少有点隔阂,也就不那么想回家了。当然,这是我们的理解,读者完全可以把这个看作另一种成熟与懂事。不过,子女写信给爸爸,显露那样的成熟,意义何在?太懂事,就不可爱了。

问题发现了,该如何实施教学呢?也许学生会喜欢第二封,但第一封也是有优点的。此时,我们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既让学生自由表达、评判,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第二封信中的语文内涵,达成教学目标。

其一,抽取。将第二封信从课文中抽取,和第一封并列阅读,形成两封信。第二封藏在文中,时时被其他文字打断,不利于学生整体阅读。抽取也就是信息提取,是二年级阅读的核心能力训练。教学阅读,第一步就是做“本分”的事。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信息的抽取,就是指向基本的阅读检索能力训练。

其二,对比。对比时,因循从“自由”到“指导”的过程。先自由选择——“你喜欢哪一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不需要给予判断。因为“喜欢”没有对错,就是心声抒发。到了指导过程时,结合二年级特色,可以进行逐句对比,例如,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三组对比:

第一组对比:“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与“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

让学生读信的第一句,对比说出喜欢的理由。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不开心”与“挺好”,让其发现“挺好”依然是真话,如果有“不开心”,爸爸可能会更担心。同时,让学生理解妈妈的用意——教导子女学会体谅父母。同时,还可同步对比“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与“爸爸,我们天天想你”。因为这都属于同一类引导。教学有设计,学生就能学得更到位,也更轻松。

第二组对比:“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与“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

让学生明白,与其“无计可施”,不如“想办法解决”,试想,爸爸回信时除了表达关心外,还能告诉“螺丝刀的位置”,写信有用,书信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喜欢,要喜欢在“实用价值”上。同时,也让学生知道通信时,可以让远在外地的亲人更安心。

第三组对比:“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与“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可以问一问学生哪句写得更好?其实,写“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很好,说明爸爸的样子在孩子心中。写“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也好,和爸爸说说家中的宠物活泼的样子,能让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感到温馨。所以,对比的结果有创意:如果还能写第三封信,这两句都写,写在同一封中。

其三,细读。请学生关注文中不太显眼的细节。第一次写信后,露西感觉“我写得不好”,随即“把纸揉成一团”。而第二次写信后,露西“在信的结尾,画了一大束鲜花”。此处可以让学生思考:露西自己喜欢哪一封呢?这样一来,结果就出来了。作者早就自己表达了喜好,我们只不过是探寻了作者的“心路”而已。所以,答案依然凸显——喜欢第二封。

也许有教师会认为:结果不是一样的吗?还不是引导?是的,教学就是要引导。而且,教学要实现目标,就是要通过设计,实现顺势而导,顺利抵达。因为在第二封中,呈现出“三好”的特色,是学习的样本:语言好,有话好好说;态度好,对生活饱含希冀,充满正能量;情感好,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表露无疑。如果说,第一封信从写作角度来审视,具有三个优势,那么第二封信从教学角度出发,更具有教学价值。而我们这节课,是教“阅读”。课型,也决定了教学价值取向。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要如何做,才能顺利引导。我们主张目标靶定,精致设计,顺其自然。教学,就是要借助文本,通过精心设计,实施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白地抵达目的地。如何做,过程参考“牵牛行走”就知道了。首先,牵牛,你不能和牛较劲,费力还达不成目标。教师一个人的力量,要牵动“一头牛”,带动一个班,也不能太勉强。关键看是“硬扯”还是“顺引”。教学不是直接给结果,而是和学生一起经历学习,一起得出结果。其次,要看绳子系在哪里?当然是“牛鼻子”上。所谓的“牛鼻子”,就是要借助设计,提出核心的问题,执行可行性教学。找到问题的关键,解决的路径就明晰了。此文中的“抽取”“对比”“细读”,就是关键的三个步骤,如同系在牛鼻子上的绳。第三,要考虑那个地方值得去么?牵牛,就是要去吃草,要有收获,有发展,下次牛才会跟着去。所以,教学的目标要确定,要充满人文情怀、生命温度,还要有语文色彩。做到通过教学,实现“人文”与“语文素养”双线并进。

最后,不得不提一提文中的妈妈。

这是一个善良的母亲。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主动陪伴——“我们一起重新写吧!”陪伴时姿态端庄,行为得体——“妈妈在她身旁坐下来。”陪伴过程中,不断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有启发式教学的智慧——“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一句话让露西就笑了,还写下“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但以上都不是最重要的!对于露西家的特殊情况而言,母爱的智慧在于,妈妈知道缺乏亲情的小孩,需要更多安慰。所以,写了半天信,不如去看一场电影。文中,妈妈主动说“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其实,不管中国还是外国,小孩就是小孩,要爱更要哄。趁年龄还小,父母应多和孩子一起经历一些“生活事件”。

猜你喜欢
露西封信书信
有苦难言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给我写封信吧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探寻《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奇怪的信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