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文化素养之培养策略

2018-02-22 14:34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象语言英语

倪 娟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200240)

引言: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任何一种文化中存在的永恒主题,哲学、历史、科学、文学、艺术甚至政治和外教,各个方面都闪现着对两者关系的记录、描绘、思考和判断。从宏观上来讲,“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特定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总和,文化不仅是特定人群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表露,也是民族、社会身份的源泉和支撑;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互为依存,不可分割。正如Hall在Beyond Culture一书中认识到的那样: “人类生活中没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响、不被文化所改变的”。

我国80 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的交流大大增加,英语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除汉语之外的第一大必学语言。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被相继提出并得以实验,在教育界人士的努力下,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而读、写和译方面的总体能力仍差强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源自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英汉民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迥异的宗教认知和风俗传统,因而心理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之处无疑在语言中得以一一体现。

一、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实施英语教学时,不管选用何种教材,其中异质文化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体现在语言的方方面面,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时时影响着学习者对目的语——英语的语意理解。从微观上分析,教学中涉及到的具体文化差异现象集中表现如下:

1.1 语用句式表达上存在差异。汉语句子的表达比较注重意思上的关联性,侧重于短句的应用,从属句子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连接词。相较汉语句子表达时用词和词序上的灵活,英语句子表达严谨刻板、修饰语多、并列成分复杂、语言层次多,甚至会出现词序倒置现象。

1.2 传统习俗用词不对等。英语学习过程中总会反复涉及东西方国家不同节日习俗和宗教仪式等方面的内容,而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具有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文化中并不一定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在汉文化中有阴历二十四节气名称,英语中就没有对等词。汉文化中有“强壮如牛”,英语中只有 “as strong as a horse”(强壮如马)。

1.3颜色词汇涵义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各种各样的色彩词同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身边的大事小情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使色彩词有了固定的文化内涵,反应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汉语和英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或相互对应、或彼此碰撞、或相互重合、或彼此空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具有血性的含义,但在东方传统文化中,“红色”通常包含着喜气,红红火火之意,通常出现在婚礼和喜庆的场合。

二、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反应

汉英文化的差异给中西方文化、经济、政治活动带来巨大影响,也影响着中国英语教学。中国学生在自己母语环境下长大,自幼耳濡目睹中国传统习俗和宗教仪式,而他们的英语学习主要局限于课堂,因此对英美国家的习俗并不熟悉。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既是全新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的研究,又是异域文化的接触和熏陶。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感知能力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也各不相同: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到文化差异现象的存在,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查阅相关资料,认真理解领会;处于应付式学习状态的学生可能虽然能辨别,但往往根据字面意思妄加推断而不求甚解;学习被动型的学生,则干脆会避开这些问题,等着老师来解释;而英语水平较差且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一种可能是他们根本看不出资料中的文化现象,另一种可能是他们虽然模糊地知道材料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内容,可仍然选择放弃。

对于第一种学生来说,主动积极地进行文化对比和研究无疑会丰富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地乐趣。第二种学生望文生义,谬误不断,学习材料中的文化现象并不能真正激发他们主动文化探索的兴趣,但老师的讲解会给他们带来收获。以躲避态度对待学习资料中特殊文化现象的第三种学生,若教师没有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讲解,他们绝不会主动去思考文化差异问题,即使在老师讲解之后,他们也很少去思索文化的差异,更别提得到乐趣了。最后一种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克服的首先是语言基础问题,然后才能考虑文化内涵层面的理解。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文化对比是必不可少的。

三、文化对比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英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历史传统与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文化比较以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英语也不能单纯以让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熏陶为教学中心,而忽视我们学生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随时进行文化比较显得尤其重要。

3.1 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包括词汇、句型和约束它们的用法的英语语法。英语语法详细规定了英语句子各个成分使用的词汇或词组的特性及其固定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以上这些语言基本要素的学习,教授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了解英语汉语的区别。就词汇而言,英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部分常常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这些定语有的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容词,例如:present 作“在场的、出席的”解、involved 作“涉及到的、相关的”解时;有的是动词的分词或分词词组,例如:the students questioned 这一名词词组中的过去分词questioned;有的是定语从句,例如:It’s the best memento anyone ever gave me中的anyone ever gave me。就句子而言,英语习惯用长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从句里有从句,短语中又有短语,而且,由于英语句子讲究“尾重”,遇到较长的句子成分时,习惯于将其后移,例如: It turned out there had been a lot of petty thefts in the area, particularly that of stealing milk bottles from doorsteps. 这句便是将较长的句子成分that of stealing milk bottles from doorsteps 移到了句末。这样的组句特点在英语中普遍存在,从而形成了许多特定的句型,这些特殊句型中包括众多以it充当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句型。对于这些语言现象教师可采用的传统教授方法:

首先,分析透彻,反复操练:这些后置或后移现象与汉语的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对它们进行详细讲解,透彻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能否接受和掌握的先决条件。在学生明白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中英横向对比进行朗读、复述、造句,反复口头、书面练习,不断熟悉。

其次,整理归纳,融会贯通:通过操练理解领会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整理语言点中应注意的各个要点,并回顾原先学过的相似语言点进行纵向对比,来巩固和拓宽语言知识。

3.2 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会遭遇深层文化撞击,cultural shock随处可遇。其中包括色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节日和宗教的不同仪式及其寓意、习语和俗语所体现的不同劳动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英语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中时不时涉及这些语言文化领域,例如:《大学英语精读》(董亚芬编)第二册My First Job 一文中就出现了用It was the last straw(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英语中尽人皆知的典故来影射叙述者再也无法忍受授职方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最终放弃求职一事。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精炼又形象的俗语、典故时,不充分利用它们来拓展学生对异域文化现象的了解,绝对是一种语言资源的浪费。但若教师教授时仅用对比剖析的方法将文化差异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那么形式过于单一,学生被动接受久了便会疲乏。对此教师可尝试教学互动的模式,方法例举如下:

其一、先分析后深入:教师分析完文化现象后将学生分组,引导各小组针对某个当堂教学材料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通过举例,分析,中英对比、归纳总结等方式挖掘导致这一文化差异的不同民族的历史根源和思想传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先观察后理解:利用图片,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再结合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不同社会现象的认识。

其三、先体验后理解:教师可确定某一情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根据不同的文化习惯上台表演,让学生深入其境对比具体的文化现象,更深切地了解中英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当然这一方法的实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总而言之,英文化差异的对比和剖析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用的教学手段。克服了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困难,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

结语

语言的民族特性与其产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朱光泉教授在他的书中谈及翻译时说:“要理解和翻译外语最困难的是理解其隐含的意义”。在笔者看来,他所提到的隐含意义无疑是指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和研究,在教学中随时进行文化导入,使教学目的更高更新,是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猜你喜欢
现象语言英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读英语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我有我语言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酷酷英语林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