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风华
近年来,作为本土新闻舆论战线的主力军、主渠道、主战场,我们启东日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媒体融合战略,主要基于内容生产机制与协调方式的全媒体“中央厨房”建设初具规模,“宣传融合、管理融合、经营融合、技术融合”四位一体集中发力,多个维度推进融合,创新创造了地方县市媒体融合发展的“启东模式”。
(报纸、手机报、数字报)四“微”(微博、启东日报微信、无启不有微信、你早启东微信)统一管理调度,同期声传播,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移动党报”。
主要目标二:搭建全媒体融合传播平台,形成载体和渠道多样的移动传播矩阵,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确保微博、微信、手机报、数字报、APP等移动端超过10万直接用户,以及视频直播在内的间接用户、叠加用户一年不少于100万。
启东日报“中央厨房”建设,实质上就是将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中央厨房”生产与分发模式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从而建设符合多种介质特点的全媒体信息处理平台,核心就是“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
主要目标一:再造采编流程,打通内容制作和发布渠道,实现一“端”(“南通发布”APP启东频道)两“网”(启东新闻网、视觉启东网)三“报”
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的问题很多,有资金的,有技术的,有人才的,还有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抄照搬。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整合资源优势、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作了有益有力的创新尝试。主要是做好了“五新”:
1.重构新单元。我们以全媒体集群为平台,按照生产流程以及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化要求设置“四大中心”,即全媒体采集中心、编发中心、经营中心、管理中心。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把所有媒介在物理上赶进一个笼子,为宣传融合、管理融合、经营融合、技术融合奠定了基础。
2.搭建新平台。在全省新闻中心工委系统率先开发建设了一个统一的全媒体生产平台,也就是“云采编”系统,保留多项对接端口,以满足目前内容生产以及未来传播、产业拓展等发展需求,它相似于报社内部的OA系统,第一时间、最大限度实现新闻线索和稿件共享,并实现了移动采编、掌上采编。此举打破了部门人员之间隐形的“信息壁垒”,多头采编的重复现象变少了,负责监审的领导“解脱”了。
3.规范新标准。“融媒小厨”项目有一支高效的运作团队,建立了一个虚拟的全媒体总控中心,值班总编主持调度每天的内容生产,各单元形成快速反应机制,遵循“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面覆盖”的原则,协同联动,流水线生产,形成报道流程平台化、内容定制化、形式故事化、数据可视化的产品生产机制。
4.强化新绩效。我们几易其稿,专门制定了媒体融合发展运营管理办法,分别就手机报、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编辑运营,一一列具了计分办法,包括好稿奖、基本工作量、活动策划、监审管理、内容差错等。
5.锤炼新人才。我们注重加强对年轻记者的全媒体素质的培养。
扎实推进“中央厨房”建设,归根结底在于坚守媒体责任,唱响启东声音,掌控舆论主导权。去年以来,启东日报“中央厨房”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内部组织机构的完善和优化,使得媒体融合发展如虎添翼。主要亮点成效有:
1.“新闻+服务”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我们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环节,全力构建“本土化新闻+本土化服务”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经营转型,推进文创服务变现。
2.新媒发展质量实现了质的跃升。去年以来,“中央厨房”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大大提高了新闻采集、加工、发布的“时、度、效”,催生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3.微信视频直播打出了党媒品牌。我们主动突破传统报业的介质属性,敢于试水微信视频直播,出资30多万元购置了微信视频直播一体化设备。
4.传播服务平台进一步“开疆拓土”。我们紧抓市场,自加压力,小步快跑,加速了新的传播平台和环境的打造。去年11月,我们强势推出了“你早启东”微信公号,专注于新闻语音播报,每天早晨7点30分准时推送,致力打造一张可以聆听的启东日报。运营近3个月,吸粉逾6000,再次打出了“报社也办声”的崭新旗号。12月底,我们开始试运营“视觉启东”网站+“云图库”,打通与“云采编”的资源共享渠道,实现大数据对接,统一管理图片的采集入库、图片制作、组合查询、交易增值等,实现对图片资源的投资保护。此举也将使得“中央厨房”枢纽容量更大、新闻采集更易、产品传播更广。
5.干事创业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中央厨房”建设项目从单一媒体向“富媒体”形态转变,对用户需求进行“再画像”和“再解码”,用来指导生产和实践,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高效精准化,也激活了我们的体制机制,更激荡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加速了对新的传播环境、媒体自身,以及市场的重新审视和认识,融合了更大的平台,汇聚了更多的资源。
打造具有启东日报特色的“中央厨房”,是我们全员参与、全员发力的发展战略。一年多来,我们紧紧把握转型之机,探寻融合之道,深深地体会到,这是党对我们党媒的期待,是我们用户的需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勇往直前。今天、明天,乃至后天,进一步推动报业的改革创新,至少源于这三个方面:
一是不变的信念担当。无论是“纸”,还是“网”,无论是“端”,还是“微”,变的是载体、渠道、形式,不变的是内容,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责任,是社会效益始终摆在首位,不避锋芒、不计荣光的信念担当。
二是不懈的转型突围。面对传统媒体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经营生存困境,面对媒体融合与产业转型的双重压力,我们传统媒体人都曾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但从未停止过奋进的脚步。不等、不靠、不要,创新“传媒+”驱动转型发展。
三是不断的变革图存。我们建设了全媒体智慧采编系统、搭建融媒发展支撑平台,破除了报、网、端、微介质藩篱,重构策采编审发流程;在制度上,我们再造了融媒绩效考评,推动单兵作战向全媒体团队作战转变,推动传统媒体人到融媒体实战场施展拳脚,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在改革图存的大道上聚合全新动能,这是创新创意创业创造的内在活力。
未来,启东日报深耕启东、转型全媒体服务本土的理念不会改变,但基于这些理念之上的突破、变革不会停止。我们相信,无论是走过传统纸媒黄金期的媒体人,还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继承者,都将下最大决心、最狠功夫将媒体融合发展推向深蓝,全力以赴致力于提升启东日报全媒体品牌影响力,继续守望启东这片改革、发展、进步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