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视域下的共享单车应用传播研究

2018-02-22 10:3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鸿沟单车

魏 韬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一、“数字鸿沟”现象在共享单车普及过程中的呈现

“数字鸿沟”的概念出自报纸的新闻报道。随后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1998年发表了一份报告,从获取(Access)、技能(Basic skills)、内容(Content)和动机(Desire)四个方面衡量了“数字鸿沟”的差异。而这一系列差异也恰好体现在了共享单车应用的传播过程中。

(一)基础设施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调查结果,截至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5374万人,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为55.8%。但在使用者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方面,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互联网整体水平在快速提升,但是各省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并在全国层面形成了明显的“沿海—内陆”空间分异格局。

根据百度指数2017年全年关于“共享单车”一词的搜索指数,排名位于前四名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浙江、北京、江苏;而排名位于后四名的地区则是西藏、青海、新疆、宁夏。不难发现,排名位于前列的地区都是整体经济水平较为发达、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地区;而排名在末位的地区,则都属于整体经济水平欠发达、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地区。由此可见,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人们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程度不同,所以对共享单车应用的关注度也不同,从而证实了共享单车应用传播过程中存在“数字鸿沟”现象。

(二)基本知识和技能

按照经典“知沟”理论,在知识和技能拥有上相对富裕的群体会比在这方面相对贫困的群体占优势。所以今天的社会系统中,依托于手机媒体出现的任何一种新应用的推广,都会面临这种经济富裕群体和经济贫困群体、经济发达城市和经济落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困境。

根据Trustdata大数据监测平台2017年8月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报告,2017年第二季度,共享单车应用在一线城市的城市渗透率为8.04%,而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及以下城市,共享单车应用的渗透率仅为3.93%和1.33%。在广大农村地区,除了成都和宁波两地在城市郊县的农村推行了共享单车应用之外,全国其他农村地区并无共享单车类应用渗透,再次证实了共享单车应用传播过程中存在“数字鸿沟”。

(三)内容和话语体系

瑞典学者诺瓦克(Njell Nowak)认为,新闻媒体强调的专业主义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不利于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传播。为此,本文选择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将百度新闻中出现的所有有关“共享单车”的797条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利用Anaconda工具进行了词频统计和内容分析,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术语堆砌、新词泛滥。在关于“共享单车”的报道中,仅“融资”一词就出现了592次,占比74.3%;而一些专业名词、网络热词更是大量充斥于报道中,如“渠道下沉”“封闭场景”“马太效应”……这些表述加大了文本的阅读难度,加筑了知识的“门槛”,不利于信息向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传播。

第二,多用修辞,语义繁复。新闻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让受众读懂新闻,而在关于“共享单车”的报道中,一些表达却不利于新闻的传播,如“共享单车在海外市场还未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之势”“共享单车影影绰绰的合并绯闻也终于成真”等。为了增加文本的丰富性,记者使用了大量修辞与成语,反而加大了文本的阅读难度。

(四)信息寻求动机和模式

美国学者韦尔(Tom Weir)曾提出“信息寻求行为等级模式”:只有当个体在一个层次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积极获取更高层次的信息,所以当某些信息在某些个体的需求层次之上显得无关紧要时,“知沟”就出现了。因此,个体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取决于信息的需求层次,这也决定了其是否会迅速了解和接受共享单车类应用。

二、共享单车应用普及过程中“数字鸿沟”产生的因素

“数字鸿沟”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传播现象,通常是不同层次、多方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共享单车应用普及过程也不例外。

首先是经济因素。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客观差距,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就共享单车的渗透率和使用情况而言,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渗透率和使用频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和使用频率高于三、四线城市的现象。根据罗杰斯(E.M.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随着互联网和共享单车类应用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使用共享单车类应用的人数都会增多,但东部地区拥有较发达的经济、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原本就较好的共享单车发展形势,共享单车的普及速度会更快;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共享单车发展基础上相对落后,与东部地区在共享单车应用的普及率、普及速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信息寻求动机影响了个体对于获取信息的不同态度,而价值观念则决定了对所获信息的处理模式。美国学者海曼和希斯利(Hyman&Sheatsley)认为,社会中存在一个特殊群体——对公共事物毫无兴趣、对媒介宣传视而不见的“持久无知者”。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催生了对于共享单车类应用产生“数字鸿沟”。

再次是已有知识存储量和学习能力。从正规教育渠道受教育程度更高,在大众传媒中获取信息越多的人,往往拥有更宽广的知识面,也拥有更好的阅读、理解、记忆的能力,因此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更快、更容易。对知识的选择和记忆,可能是个体态度和受教育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人们往往以符合既有观念的方式解释和记忆信息。因此,个人的思维方式与互联网时代最前沿的思维方式越接近,与智能手机应用的运用和发展越接近,对应用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会越高。

最后是社会交往范围。通常认为对于个体而言,其参与的交往活动往往影响着个人接触的事物和信息范围。如果个人所处的群体普遍使用共享单车,那么该个体接触和使用共享单车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即便知识储量和学习能力不足,也可以获得来自所处群体的帮助。

三、缩小共享单车应用普及过程中“数字鸿沟”的对策

(一)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在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制定有利于相关地区硬件建设的政策,比如扩大经济落后地区手机网络覆盖的范围,加强与手机网络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发展教育,制定倾向于落后地区的教育政策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之间获取知识的能力差异巨大,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人体对新事物的接触、理解和掌握能力,也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参与意识。国家应该制定倾向性的教育政策,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重点提升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从而保持新事物普及过程的总体平衡,避免“数字鸿沟”无限扩大。

(三)开展媒介教育,增加社会成员的媒体接触机会

媒体是社会公众获取新信息的有力信道。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受众了解、利用媒介的能力,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利用大众媒介促进自己的发展。同时,注重寻求更适宜不同社会群体的媒介宣传策略,增加受众的媒体接触机会。

[1]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8-03-09.

[2]沃纳·赛佛林(美),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285.

[3]陈力丹,金灿.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J].新闻爱好者,2015(7):33-37.

[4]丁未.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现象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7.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鸿沟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飞吧,单车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鸿沟为界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共享单车(外四首)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