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瑞洁
(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青年人的主观表达和心理诉求有了更高效便捷的宣泄平台。网络剧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制作并以网络为传播平台的叙事性影视作品,近几年可谓获得了爆发式发展,这与伴随着互联网长大,活跃于新媒体平台的青年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网络剧在为青年人提供多元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的同时,也为青年人提供了话语表达的平台。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青年人在网络剧中的话语表达,有独特的叙事逻辑与表达手段,既释放了青年人的话语表达欲望,又充分展示了青年人的话语智慧。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言语的一般性功能及社会语言规范,网络剧中的青年话语“言语表达和表达快乐被推到首位”。戏谑、调侃、恶搞、吐槽等话语方式常用于网络剧中,生成了大量的新鲜段子与流行语言,其中许多经典台词早已被众多年轻人津津乐道。例如,2013“网络第一神剧”《万万没想到》中,“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这些看似无厘头的网络剧金句,表达了青年人对社会现实、生存压力的一种解嘲与调侃,也是对传统文化正襟危坐式的官方语言的一种挑战与颠覆。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为我们指出“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青年人在网络剧中的话语创新同样是一种隐喻,它有着泛娱乐化的表征,本质是青年自我风格、自我个性的标榜,语言结构的差异也呈现出青年人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世界观,他们试图在话语中建立自己的群体文化。
当代青年人生活在一个多元复杂、文化杂糅的世界中,文化的全球化以及消费文化的侵袭,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的交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在这个多元善变的文化语境中,所有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青年话语表达的原料与灵感来源,他们通过吸收、重构,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语境。
戏仿是指对他人作品的借用与戏谑,是二次创作的一种。在网络剧《我叫黄国盛》中,主人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主流媒体的话语方式,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进行“一本正经地调侃,严肃认真地戏谑”,被网友戏称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例如,在《未来出行》这集中,从叙事到画风,一丝不苟地模仿BBC纪录片的每个细节,讲述的却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伪科学故事,既讽刺了当下许多不切实际的研究应用,又对以BBC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貌似一本正经的话语权威提出挑战,充分表达了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内核,即对权威的抵抗与颠覆。
另一种技巧拼贴源于超现实主义,“拼贴技巧,即故意为之的事物的并置……使明显无关的事物、概念或词语互相融合,以及任意使事物和环境的位置发生错乱”(比格斯贝)。在《我叫黄国盛》中,青年人真实的价值观阐述被隐藏在大量的潜文本中,如片头是经典电视剧《围城》同款,小学生给女主播刷礼物来自真实的新闻事件,老师批评黄国盛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丐帮帮训“厚颜载物,自强不息”、“北京皮影学院”、“北漂大学”的所指都让人会意。戏仿与拼贴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段,表达了青年人的一种创作态度,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又消解了传统话语的权威性,在全新的意义表达中,寻找与解读这些文化符号成了青年人之间的话语默契。
青年人充分享受自由创作、随意表达的乐趣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构自我话语权的过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自由民主,不受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自由地发表观点。
青年人不仅是网络剧的消费者,也是网络剧内容的生产者。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青年人可以直接参与到剧情的讨论和互动中。青年人既可以在网络剧弹幕中直抒胸臆、在评论区发表评价,又可以通过百度贴吧、豆瓣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对网络剧的情节、表演、画面等发表意见。制片方通过搜集大数据了解年轻群体的诉求,调整网络剧的制作与营销方式。网络剧中,内容创作者与接收者界限的模糊,改变了主导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单向传播模式,转为双向互动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主导文化的话语专制,影响了双方的话语权分配。
英国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比作噪音,但同时又承认它惊世骇俗的表意力量。网络剧的盛行是一场青年人与社会主流话语的博弈,表达了青年人自己的风格与价值观。青年人在网络剧中的话语实践标志着一股新兴力量的崛起,显示了青年亚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1]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8-52.
[2]马中红,杨长征.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5-22.
[3]章雄.中国网络剧的青年亚文化解读[D].浙江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