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欠学生一堂“失败课”

2018-02-22 07:38综合
新校长 2018年11期
关键词:挫折学院学校

文/综合

很久以来,大家都觉得失败会造成心理创伤。所以,我们对孩子采取鼓励措施,增加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往往给孩子造成假象,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认识。当他们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后,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优秀。这种落差有时候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可能更大。

因此,对学生从小进行“失败教育”刻不容缓。英国、澳大利亚、美国部分学校对此都做了系统尝试。

中国学生在英国经历“失败周”

一名中国学生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中学学习。刚到学校两周就感受到了英国教育的诡异之处:学校竟然设“失败周”,其间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有意设置一些考验来引导学生坦然“接受失败”,这让中国学生倍感意外。

周一,学校数学教研组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这让他跃跃欲试,因为他在中国的时候数学成绩极为拔尖,如今来到异地格外想展示能力。然而,数学老师发完试卷后说:“这份试题难度远超过你们的解题能力,你们再努力也不可能拿满分。”

这位学生心想:中学生的数学题能难到哪里去呢!然而,当他阅览完试卷后,惊出一身冷汗,对试卷上的题目,大部分都没有思路,别说得高分,能不能及格都是大问题。刹那间,心情跌到低谷,一种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袭来,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做完了。

翌日,考试成绩出来,28分。令他惊奇的是,竟然是年级前五名,受到了数学老师的表扬。老师说:“温布尔登中学是英国顶级的中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很优秀,但我们担心你们产生优越感,经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开设‘失败周’是为了让你们摆脱完美主义,了解无论是谁,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本以为“失败周”就此结束,谁知周三的时候,班主任又通知,周四开设死亡课,模拟应对父母车祸。

周四一大早,大家在学校大礼堂集合。校长领着一个人到了讲台上,说:“同学们,这位艾琳老师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今天就让她讲讲人死时会发生的事。”

话刚落声,台下一阵惊叫。艾琳女士伸手示意大家安静,随后她讲述了日常工作时的一些事情,讲完后,她让我们上台轮流扮演角色,模拟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很多同学入戏很深,都流下了眼泪。

散场后,这位学生找到艾琳女士:“老师,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展示阴暗面呢?”艾琳老师笑道:“通过这样的课程让你们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有助于你们控制情绪。”

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英国学校十分常见。除了这些,英国中学还组织学生到法庭参观旁听。此举意在不刻意保持学生们心灵的“纯洁”,不回避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避免学生看到阴暗面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让学生主动接受挫折,打磨学生意志力和抗压能力,此举要是被国内的学校借鉴,学生的抗打压能力肯定会变强,自杀现象也会越来越少了。

澳洲精英中学 让学生发表“失败感言”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所女子中学艾芬豪女子学院,以“失败周”(Failure Week)鼓励孩子正视失败,让孩子们懂得“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真正勇敢强大的心脏可以无惧失败。

艾芬豪女子学院是精英私立中学,学生V C E成绩在墨尔本名列前茅。在“失败周”活动开设期间,从预科到十二年级的孩子都需要学习一些并不擅长的新技能,比如抽象画、杂耍或者是跳舞。

“失败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失败感言,在上课前一周,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份作业,要求他们用一周来完成,但这份作业难度很大。这其实就是故意让学生交不上作业,从而体验“失败”的做法。

上课开始,学生们轮流站上讲台,发表“失败感言”。一名学生说:“每个人的人生迟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失败,学习怎么去面对它是越早越好的事情。如果你接受了曾经的失败,那些失败不仅不会阻挠你,反而会帮助你。”另一名学生则说:“失败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坎,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跨过去,失败课的设立太及时了,它让我正确认识失败,不惧怕失败。”

除了上台发言让学生坦然面对失败,老师们也会分享失败经历。在学校每一间教室里都播放着教师犯错误的幻灯片。老师们试图通过自己真实的故事,帮助学生正视失败。比如一名老师讲述他在读教育学位的时候如何挂了科,另一名老师说自己曾开了一家旅游公司,但是在组织第一次旅游活动之前公司就倒闭了,无奈置自己的客户于无人服务的境地。

通过一周活动和分享,学生们不仅能正确面对失败,还能接受在众目睽睽下失败。学校的心理咨询主管Bridget McPherson表示:“每一样都被要求完美无瑕,并不利于孩子的长久发展。”

众所周知,在墨尔本,小学教育的特点是轻松无压力,学校和老师主张让学生自主探究。

但到了中学阶段,因为升学压力,画风多少都会变化。特别是像艾芬豪女子学院一样的私立精英学校学生,他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特别高,在学业上不允许出错。如果一直处于高压状态,考试不容易正常发挥,所以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成为艾芬豪女子学院的教学重点,这才是决定孩子能在日后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也是“失败周”设立的意义所在!

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Stephen Dinham 认为,很久以来,大家都觉得失败会造成心理创伤,所以都对孩子采取鼓励措施,增加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往往给孩子造成假象,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认识。当他们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后,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优秀,这种落差有时候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可能更大。

美国法官:我祝你不幸且痛苦

前不久,一位美国大法官用“我祝你不幸且痛苦”的毕业致辞给大家好好上了一堂“失败教育课”。他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的一番“狠话”火遍网络。他提醒我们——挫折是人生的常态,不要试图活在美满的人生里,要学会看到隐藏在不幸背后的信号,从而理解苦难,正视自己。

这个学年,在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入学教育和期末考试期间,走进校园中心的学生不再只听那些宏大建议与激情鼓舞,而是同龄人最糟糕的失败经历被公开投射到学校大屏幕上。

“我考砸了大学的第一次写作考试,没及格。”

“我来自一个主要是非裔美国人的社区,赤贫、几乎没有资源。”

……

大屏幕上还出现“失败”老师的面孔。

这不是一场恶作剧,而是一门正儿八经的课程。这门课叫作“正确面对失败”,史密斯学院计划开设这门课,帮助那些高成就者应对人生的基本挫折。

“Failure Deprived”(失败剥夺)——大约十年前,斯坦福和哈佛的老师曾创造了这个词来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们在学业上完美无瑕,却无法应对生活最简单的困境。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经历24年的常青藤生涯后,发现藤校对学生最大的绑架,就是让他们一生都不得不与成功为伍。在精英教育的体系下,有意义的人生就是富裕、证书和名声。最后,学生因为太恐惧失败,所以选择逃避一切风险。

2016年,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Johannes Haushofer将自己学术生涯里的失败经历编辑成简历,公布在网络上。在这份简历里,他列出了所有被拒的学位、职位、文章和科研经费,为之取名为“CV of Failures”(失败简历)。

他这样写道:“我的大多数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人们往往看不见,只看见我的成功。好像我人生都是一帆风顺的。结果就是,人们把失败归结于自身,而忽略了世界的随机性。”

真实的人生,从来都不会像一份“成功简历”里那样荡气回肠。每一次成功背后,都伴随着无以计数的失意。

基于这样,美国的学校已经行动起来。他们开启了一场针对“失败”的补习教育,让学生谈论失败意味着什么。

在哈佛大学,有名为“成功-失败”的项目,专门讲述那些被拒绝的故事;在普林斯顿,有名为“视角”的项目,鼓励人们谈论挫折和挣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通过名为“失败”的戏剧来演绎那些即使内心百般挣扎仍旧强颜欢笑的人;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有名为“Thrive”的免费iPhone应用程序,通过短视频和励志名言来鼓励学生“正确面对校园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北卡罗来纳州的戴维森学院,成立了一个“失败”基金,有意做创意项目的学生,无论想法是否可行或有效,都可得到150~1000美元的补助金。

而在史密斯学院,每个加入“失败”课的学生,都会收到一张“失败许可证”,上面写着:“现特许你在感情、友谊、考试、课外活动或其他任何与大学有关的选择上经历失败的权利……并仍旧被视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且优秀的人。”

猜你喜欢
挫折学院学校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学校推介
西行学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