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工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

2018-02-22 05:51严功军蒋东旭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传播学工作坊研究生

严功军 蒋东旭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传媒业在技术变革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生产开始转向基于媒介融合现实的模式,这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迫切要求。当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更重视理论学习,兼顾实习实践,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两张皮”的情况,没有实现研究与实务逻辑上的贯通,使得研究生培养与实际工作要求脱节,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无法吃透,认识问题不够深刻,缺乏思辨能力,工作后又缺乏动手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史哲基础、传统的新闻理论、新媒体知识和技能、创新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利用“工作坊”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在两年的培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针对性强、符合学术与行业发展趋势、面向未来的“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培养目标,针对学术与行业技能分别开设不同的工作坊进行专门训练,创造性地实施了“基础—顶点”工作坊,使得所有研究生都能够在不同学习阶段获得相应的学习与训练机会。此外,还纳入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学徒制”,使工作坊成为一种具有长期互动关系,具有多重维度、扎实理论、注重长效特点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一、工作坊的概念

工作坊概念最早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包豪斯学院的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技术与艺术并重’,学习过程有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当然,这种学徒制是平等和轻松的,它不像传统概念中的那样等级分明、气氛凝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授理论课程的老师,也有担任技术、工艺指导的师傅。由于这种教学模式通常需要一个实践场地——工作坊,因此就被称作“工作坊教学”。[1]“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通常由10~20名成员组成一个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持人为核心,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时演讲等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2]

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兼具,这对学科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提出了挑战。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契合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也是应对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新挑战的有效举措,能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充分保障。

二、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工作坊模式教育现状

美国和英国的传媒高等院校,较早使用了以工作坊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基地建设到融合媒体时代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在校内建有九大实践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假期实践、毕业项目实践、专业机构实践等提供各种训练机会,构建了从纸媒、广电到网络的全媒体实践平台,还整合了校内外业界资源,开展以项目为单位的工作坊教学。

英国高校的传媒专业,他们绝大多数的基础课、专业课都是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的,通过自主分工、相互协作、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创作实践共同来完成项目制作。工作坊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项目、案例和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英国高校采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探究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和创意能力。

国内也有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学实践方面尝试采用工作坊式教学。清华大学就尝试以工作坊的方式,打造浸入式实践平台,以开设工作坊的方式,使实践教学活动成为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专门打造的“清新传媒”所有实践活动都依托对应的工作坊,目前开设有“清新时报工作坊”“清新视界工作坊”“清新网工作坊”“清影工作坊”“深度报道工作坊”“新媒体应用工作坊”等,[3]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成果。

三、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工作坊”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

在研究生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上,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从基本内核上与本科人才培养一致,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信息传播人才。同时,在学科人才培养层次上又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所区别,研究生人才培养确定“一体两翼三优”的目标。“一体”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想、理论、思维、交际、表达、组织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翼”是指“学术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并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所侧重;“三优”是要求学生做到“品质优、外语优、专业优”。

根据“一体两翼三优”的目标,学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人才培养针对学术性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制定了科学的培养方案,并通过双导师制、学徒制教学改革,开办新闻传播学术讲坛、新闻传播实践工作坊、业界导师大讲坛等,逐步形成了“工作坊”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学术研究工作坊与实务工作坊并行

针对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学科分别举办不同类型的工作坊,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规定项目的工作坊,并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坊的效果进行考核。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将学术工作坊与实务工作坊交替举办,保证了一个专题(项目)有学界和业界两次工作坊,增进研究生对某个问题的深入了解,提高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与传播应用的能力。

学术工作坊设计各种主题,以国内外高校一流学者为主讲人,通过短期授课和多次讲座的形式,让研究生深入了解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实务工作坊则以研究生的业界导师为基本班底,同时邀请国内一线主流媒体的媒体人主办,让学生能够了解一线媒体的改革与发展现状,学习业务技能,深度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推行“基础—顶点”阶段性工作坊训练方式

在学术与行业工作坊的具体安排上,针对两年制的专业硕士、三年制的学术硕士,每年举办符合学习层次和阶段性要求的工作坊。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按能力模块制定的,可以分成不同能力要素对应不同的知识单元,以保持实践教学内容对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响应性,并体现专业能力逐层提高的要求。[4]

“基础工作坊”的阶段训练,重视研究生对理论基础的掌握,建立对传媒运作的基本认知,通过学者讲授与模拟实训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相关训练。训练期间,由专业教师重新编排课程,以工作坊为单位将教学内容穿插在学习训练中。

“顶点工作坊”是学生第二年学习阶段,整合之前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并致力于推出综合性的具体成果。此阶段的训练内容支持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帮助学生从课堂学习过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适应性。“顶点工作坊”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学术硕士要求在此阶段参加学术项目建设,出版或发表学术成果,由校内外专家学者考核学术成果;专业硕士要求在此阶段参加传媒项目,负责其中的生产环节,由学校、媒体、市场(客户)进行三方考核。

通过这两种类型的工作坊交替举办,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研究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2016—2017学年,学院根据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程度开办了9个工作坊,包括科学方法论、历史学方法论、大数据研究、口述史研究、新媒体产品设计与策划、付费内容生产、电视栏目制作、可视化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讲授的专家学者均来自国内一流高校或一流媒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构“工作坊”式人才培养的学徒制关系

教师是整个工作坊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工作坊项目要由教师来选择、安排和确定,课堂活动要靠教师来组织,课堂环境需要教师去创设,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能力要依靠指导教师最大限度地去激发,[5]这也对工作坊的师资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在师资结构上做出调整,突出强调建设双师型队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授课方式也必须做出调整,以往以课程为单位的授课方式需要转变成以项目为依托的全过程授课与训练。而这种“学徒制”式的师生关系也更有利于工作坊教学目标的达成。

自2015年起,针对研究生“工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新闻传播学科为每一位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同时聘任了学术导师与业界导师。学术导师带着学生读书、做研究,业界导师则以其所在的主流一线媒体为依托,带着研究生进行实务训练,制作媒介产品。针对不同的训练项目,以一次工作坊为起点,将工作坊的集中讲授与学徒制的长期学习相结合,让研究生既能够以理论为基础进行实务操作,又能用亲身获得的经验材料加强对理论的理解。

(四)“工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初现

1.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从2015年开展“工作坊”式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建设以来,针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研究能力培养需要,学院先后邀请国内外多名专家针对不同主题进行工作坊教学。研究生在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撰写与工作坊主题相关的论文,并在学院的支持下投稿,部分论文先后在《现代传播》《新闻界》《中国记者》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共发表论文20余篇。2017年,研究生卢曦知、李娇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新闻传播学业界导师张小良的指导下,师生合作论文《以创新型校对机制防范采编数字化的技术性差错》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二等奖,重庆市新闻奖一等奖;研究生黄艳争、吴双、殷忠原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获特等奖。

2.就业质量稳步提高。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工作坊”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初现。研究生能在理论上深入下去,适应当前传媒业发展的相关全媒体业务能力也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对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普遍认可,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首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到天津卫视、今日头条等媒体和中铁五局等单位,实现100%就业,就业质量高,“外语水平高、理论素养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成为社会对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的基本评价。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工作坊”式研究生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师资发展,学科90%的教师均有行业或媒体从业经历,其中有长期业界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导师、教师20名,所占比例达到46%;还有业界和行业精英兼职教师共19名。兼职教师多元化、素质高,熟悉产业发展与传播规律,成为“工作坊”式人才培养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工作坊”式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逐渐清晰,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多重维度、扎实理论、注重长效的机制外,模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科建设与项目平台建设的共同推进。“工作坊”式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需要学科顶层设计的改革,而不是局限于教学方法的中微观层面。学校还将在不断的试验与总结中,继续完善“工作坊”式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核心课程、专家库、项目制四位一体建设,强化工作坊模式的人才培养效果,力争为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研究生人才培养探寻一条更为有效的路径。

[1]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1(06):56.

[2]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8):29.

[3]陈昌凤,张小琴.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25.

[4]严玲,霍双双,邓娇娇.基于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6):117.

[5]姜玉莲,刘莉.新学习模式构建: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第五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5.

猜你喜欢
传播学工作坊研究生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