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山东 东营 25709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试图探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路径,以期通过助推现代物流业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提供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东营市各级政府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产业,物流企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017年6月末,东营市社会货物物流总额达到8 711.6亿元,同比增长22.2%,位居山东省增速第一。全市工业品物流总额达到7 406.6亿元,同比增长21.8%,占社会货物物流总额比重的85.0%,继续占据行业主导地位。进出口货物物流、再生资源货物物流快速发展,进口货物物流总额477.9亿元,同比增长48.1%;再生资源物流总额8.4亿元,同比增长47.5%。外地货物流入、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平稳增长,外地货物流入总额680.5亿元,同比增长16.7%。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40.2亿元,同比增长9.2%。[1]
至2017年6月,东营市从事物流的企业已达到600多家,规模以上道路运输业达到124家,实现营业收入28.71亿元,同比增长21.4%;仓储面积2万平米以上的综合性、仓储型物流企业23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为支持物流业发展,东营市有关政府部门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动态选取部分骨干物流企业,给予政策、信息、项目、培训等方面的倾斜支持,推动了东营市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通和物流、盛运物流、泰富公司、博安仓储等一批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营市一部分工业企业从生产环节剥离出物流环节并单独运营,逐步向现代物流的方向发展。盛运物流、中邮物流、胜利物流等公司已按现代物流业态的模式运营,华泰物流集商检、通关、仓储、货运于一体,骨干仓储物流和商贸物流企业积极为工业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化服务,并参与到了商贸流通业企业的采购、销售、服务环节,形成了百大、胜大、克诚、食尚等一批商贸物流企业和盛运、金钊源、金源、玖号等综合性物流企业。
全市农村利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的“两进”工程,对农村传统商品流通体系进行了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个重点,服务质量得到了较快提升。通过“万村千乡”工程,大力实施以经营设施、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造”,构建了遍布城乡以“市-县-乡-村”为一体的四级物流网络体系,农村流通企业的经营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从目前来看,东营市现有物流还是在传统物流管理理念下运作,多数物流企业依靠内部资源配套物流系统,自给自足模式运营,不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政府对现代物流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应该积极利用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对现代物流发展重要意义的宣传,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发展物流所能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规划布局等改变小、散、乱的现状,消除对发展物流不认可、不积极、不主动等现象,帮助更多的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要想发展现代物流业,就要求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间必须建立统一顺畅的综合协调机制,来保障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然而,东营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经信局、发改委、交通局等多个政府部门,业务范围涉及到仓储、包装、装卸、运输等多个不同类别的行业。受现有现代物流产业长期条块分割、起步晚、过于分散等因素的影响,虽然东营市已在各级经信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物流部门并明确经信部门为政府物流业主管部门,但由于物流业发展涉及到的部门数量众多,现有的监管体系不完善,各部门权利和责任还未充分发挥,协调发展、有效合作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还未形成。[3]现有市场机制不能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物流资源,成为了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这就对现代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东营市物流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之间缺乏共享的信息平台,信息资源没有连接成网,这就导致企业还停留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各部门信息化自成体系,缺少应有的整合共享,物流信息不及时、不畅通,严重阻碍了现代物流业的全面发展。另外,各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均衡,绝大多数信息化应用停留在初级阶段,系统功能不完善,不仅使物流行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受到了制约和影响,也无形中增加了运行的成本。
随着客户需求范围扩大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大量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信息技术研发人员。但东营市辖区内物流业市场上符合发展要求的高端物流人才较少,特别是研发人员不足,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信息化专业人才和物流业高层管理人员极度缺乏。现有的物流企业发展物流的意愿强烈,但其管理人员欠缺指导发展物流的能力,缺少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真正懂得现代物流理论的从业人员,尤其缺乏能够进行物流管理模式研发、物流经营运作、物流方案策划、物流技术运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4]
推进东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积极引导现有物流企业走出把运输送货等同为物流的误区,明确物流业的重要地位,加强现代物流产业意识,摈弃落后的经营观念,构建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念。首先,要认识到现代物流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通过推行第三方物流服务,可以使企业专心致志地从事核心业务,将内部资源集中到提高核心竞争力上来。其次,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当前生产、流通等环节已经日趋社会化,物流已经不再是企业内部的派生部门,也不是生产的辅助工具,而是独立的、具有巨大利润空间的产业模式,是大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部门。物流企业通过提供物流服务,帮助为客户缩短物流时间、提高物流效率或者降低物流成本,从中得到相应利润回报。随着现代物流意识的不断深入,物流市场需求会逐年增加,现代物流市场前景广阔。现有的物流企业要走出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只有不断延伸服务范围,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物流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新形势下发展规划布局现代物流业,需要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从全市、乃至全省的高度统筹统一规划物流产业发展布局,有意识地将运输同类别商品或者同一产业链上的物流企业向规划区域聚集,形成带有自己发展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国内外区域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集聚才能使分散的物流企业整合内部资源,以较完善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柔性聚集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东营市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与日渐强大的工业经济实力是优越的物流产业集群条件。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从现有物流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 《东营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东营市“十三五”物流规划》等原有规划,从宏观角度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细则进行补充完善,形成市、县区、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相互衔接的物流体系,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1.配套完善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在东营市现有的立体大交通网络格局下,进一步优化干线公路路网结构,努力实现与周边地市物流节点的海、陆、空全方位立体衔接,提高物流网络覆盖率。按照全市的统一规划,推进重点公共资源性物流项目、引导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基础项目的建设,促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快速建设和发展。
2.实现物流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由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投资大、涉及广、见效慢,仅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实力难以完成。东营市政府应发挥自身在资源和管理上的优势,将现有的物流政务平台和商务平台相结合,由政府出资建设公益开放的物流信息电子政务平台。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选择有实力的运营服务公司提供信息平台的有偿服务。政府监督和市场运作各司其职,打造物流企业信息开放共享的平台。
3.推行物流标准化,培植骨干企业。探索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按照国家有关物流发展标准要求,在东营市范围内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在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中选取部分发展潜力大、自身实力强的企业作为培植重点,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尽快形成一批从事物流服务的骨干企业。将重点放在物流园区和物流骨干企业,不断提高东营物流标准化的水平。
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是迅速发展物流业的必要条件。从外部引进人才,在公务员和事业编招录中制定物流人才引进计划,从海外、国内高校、知名物流企业中引进一批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实到涉及物流发展的政府相关部门中,优化干部队伍。联合高校搭建培训平台,通过与国内物流管理专业强势的高校合作,成立人才培训基地,即可以解决企业专业人才需求,又可以延伸该行业的再教育体系,搭建起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人才的交流平台。整合培训资源,支持行业协会举办从业和执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的职工终生教育系统,保证行业升级发展的人员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北辰,樊琳琳.东营上半年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711.6亿元增速全省第一[EB/OL].(2017-08-02)[2017-11-23].http://dongying.iqilu.com/dyyaowen/2017/0802/3640169.shtml.
[2]樊琳琳.当前全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EB/OL].(2017-08-09)[2017-11-23].http://www.dongying.gov.cn/html/2017-08/17080911143220271.html.
[3]王欣丽.东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11.
[4]张志国.东营建立黄河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分析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