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振
所谓电视新闻播音,指的是电视播音员(又称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电视荧屏上面对观众直接传播新闻——即我们常说的所谓口播,或在电视画面背后运用声音传播新闻,即所谓的配音[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新媒体的诞生,使传播实践领域范围更加广阔、便捷。这也促使电视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方式已不能适应受众需求,在国际舆论传播的大背景和碎片化信息密集传播的语境下,受众要求新闻播音不仅能及时客观地报道事件,还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式深度平剖析和点评新闻事件。在对新闻播音员的业务提出传播个性化、讲解专业化、分析深度化的呼声中,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的话语样式总体分为播报式、谈话式、评论式三种话语样式。
播报式语态是指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将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时的一种语言样态。播报式语言样式可追溯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播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应用,目前,这种语言样式仍然是我国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最传统、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语言样态。它的语言特点是“圆润清晰、庄重大气”,体现出了新闻播音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话语样式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基本功力要求较高,如果功力欠缺,就会出现传播信息不够准确、造成受众理解困难,新闻消息有效内容传达大打折扣。播报式的语体体现了媒体作为传播者的客观立场,多年来被受众习以为常地接受。但随着信息多元化传播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受众更喜欢平等、真诚的交流。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语调平缓,语气更加亲切。
谈话式又称为“说新闻”或“聊新闻”,是在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串联语当中,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在特定的题材(如民生类新闻)和样式(如新闻综述)的栏目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新闻表达话语样态。说新闻的语言样式从1998年凤凰卫视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受众对这种传播新闻素材的语言样态喜闻乐见,一时间,各地卫视纷纷举办说新闻的栏目。它的语言特点是“轻松自然、亲切交流”。相对播报式的语调轻松、自然许多,再不失去新闻准确性的前提下,有一种即兴口语表达的感觉。“说新闻”与“聊新闻”也稍有区别,“说新闻”的主体一般是主持人,其是在新闻客观真实的标准上,以生动、凝练的接近口语的表达的样式传播信息,突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受众的人文关怀。“聊新闻”一般是两位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边聊边议,将新闻的内容和解析轻松自然的传递给受众,同时满足了受众平等、舒适的心态下收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凤凰卫视的《倾倾百老汇》、北京卫视的《第七日》《元元说话》、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在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中都以谈话式的语言样态为主。
电视新闻的事实评论指的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电视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深入探寻问题的本质,及时为观众解疑释惑[2]。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推动下,公民信息接收方式越来越便捷,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受众更愿意接收有深度、高质量的新闻观点。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开创了事实评论类节目的先河,从2009年7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新闻改革,加入了事实评论。这种事实评论有别于评论类节目,重点是联系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由主持人发表“小评论”或特约评论员发表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它的语言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简练”。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舆情,提升了新闻消息报道的影响力。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朝闻天下》《晚间新闻》《共同关注》等栏目都有主持人或特约评论员的事实评论
播音主持按创作要素可以分为创作主体(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素材(文稿、声画)、受众(观众)。创作主体是情景语境的一个重要元素,在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活动中,可以理解为播音员、主持人,也可以理解为一档栏目的定位或是节目整个的创作过程。播音员、主持人的主持阅历、语言风格、语言基本功力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播音的语言样态。例如,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联播》,栏目定位在重大的时政新闻发布平台,这样的情景语境下适合选择圆润清晰、庄重大气的播报式语态较为合适。而一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和饮食起居相关的生活新闻,就适合主持人用轻松自然、亲切交流的谈话式语态,如辽宁卫视的《说天下》等。
文化语境主要是指与言语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是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在传播媒介发展迅速的今天,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冲击力很大,电视这个传统的媒体如何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中国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化背景,汉语言独具的音韵美、意境美、简洁美都可以在不同的新闻播音话语样式中体现。关乎国家时政方针的政策性消息,需要一种庄重大气、铿锵有力、音韵美感的语态展现国家的形象。有些新闻受众需要进一步了解,解疑释惑,这时方可选择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评论式语态。一些关乎百姓身边的新闻素材,可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言类对话式语态主持,符合受众的文化习俗,交流也亲切自然。
受众获取新闻信息主要是为满足探知需求和娱乐需求。随着电视受众的主体意识和自主选择性不断增强,他们更愿意选择合乎自身口味的电视节目“买单”,那么传统媒体要想生存,就得“照单定做产品”,媒体就出现了指向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的差异化传播。这种新闻语言样态的传播方式多以谈话式为主,如近几年方言类新闻节目方兴未艾,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节目,像山东齐鲁台的《拉呱》被称为全国第一个曲艺式说新闻的节目,即把曲艺这种娱乐的元素和新闻消息进行融合,主持人除按照山东的文化语言习俗主持节目,还设置了“搭词的”,类似于相声中的“捧哏”角色,他与主持人插科打诨。节目推进过程中通过两人之间一种诙谐有趣的对话制造一个个悬念和包袱,巧妙引出下一条新闻。总而言之,在受众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播报语态也在不断求新求异。
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播报语言样式多样化是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样化的语言样式不仅丰富了受众视听,还促使新闻传播语态的改良,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消息我们就应选择不同的话语样式传播。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某种播报语态的重要性,夸大其效果,这些都是违背传播的客观规律。但有一点是大家共识的,那就是播音创作主体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修养、思想内涵、身份定位等因素)直接关系到节目的传播效果。所以,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加强文化道德修养,提升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判断力,才能在播音创作中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梁间曾,吴昊.第一时间 一语中的 引领舆情——谈央视新闻频道电视实时评论[J].电视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