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 朱白茹 张乘风 Li Qin & Zhu Bai Ru & Zhang Cheng Feng
(1.2.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也与时俱进,人们开始崇尚外来文化,随之带来的便是生活、工作、娱乐等空间的更迭变化,这为建筑室内设计行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迎合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室内设计的发展也趋向于多层次、多样式,中国设计师们逐渐认识到将“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重要性。江南文化主要以民居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等形式再现当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室内建筑是什么?是对话。
是空间与人的对话[1]。所有建筑师、设计师都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和他所认同的人文精神以物化的方式去阐述他们对一个空间地定位,这种定位可以抽象到每一道光线的运用,具象到每一种材料的处理。而所有好的设计作品最后都是某种精神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无论细节多么复杂,设计师都能将这些“亮点”由点及面、由面至体,融合贯通起来,这种精神也就是欧洲建筑术语里的Concept(理念)[2]。这种Concept简单而言便是设计者与设计对象的对话,是使用者与设计理念的交流。
一个能让使用者满意的设计理念并不是在于各式设计手法、装饰物的繁琐堆砌,不似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也不像现代主义运动中极简和缺乏人性的设计。在我看来,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产品与设计的关系,反对理性主义而关注人性,注重适度的装饰原则,它所提倡的人文主义、象征主义、历史主义正是一个优秀的设计者所应具备的设计理念。
当今,中国的室内建筑设计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有明显的同向性趋势。虽说许多设计师已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传承,但依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性,并未在根本上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展现出东方人的中式之美。
建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人们生产活动的容器。在远古时期缺乏文字记录,祖先们便将自己的精神活动通过图案映射到生活日常品以及居住环境中。一种建筑的风格形式便能传达出该地域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婉约的江南人为例,建筑大都是优雅别致的。
江南古民居通常是临河而造,将自然景色仿制进室内,与大自然相依偎。其外观特点是黑、白、灰的色彩搭配,是点、线、面、体造型元素的立体构成(图1)。家具陈设简洁大方,轻盈简约,一般以清、淡、雅、素四种艺术特色为主[3]。
布局上,江南民居讲究的是主轴贯穿、双边对称的严谨平面布置方式(图2),即每一座深宅大院都会由数个小院落有秩序地组合而成,讲究的是主从分明。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理念正与这种秩序分明的建筑格局相匹配[4],“合一”代表的便是人与自然同根源,设计者应该将自然的概念融入设计中。
装饰上,通常会采用富涵文化底蕴、精雕细琢的砖木雕刻和木饰挂落等,内部装饰技艺以精湛著称,但又不似清代设计的繁琐富丽,处处辉映着文化的奇光异彩,平淡而不失韵味。
色彩上,不似宫殿等礼制建筑的室内以金碧辉煌的基调为主,而是以淡雅的色彩为主,讲究的是婉约之美。提起江南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水,这里的水似那 细雨,透过这细雨看到的景色便好比一幅幅水墨画,平淡质朴[5]。
总之,江南传统民居文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将民居特色概念化运用到我们当代的设计中,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江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园景设计崇尚的是自然美,主要是通过模仿自然来布景造园,通常以山水、自然之景以及古建筑作为设计元素。计成在《园冶》提到园林之景应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6],因此,江南园林设计虽是经过人工雕琢而成,但是却不古板单调。
■图1 江南民居
■图2 “四水归堂”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3 沧浪亭复廊
■图4 民居 黄白黑三色
■图5 苏州博物馆
布局上以曲折多变而著称。在整体布局设计中,聚焦在主要景区在周围以小景点缀补充,从而达到园中景致主次分明的效果,每个区域虽各有特点,但整体上它们又相互贯通。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整个园区的景区可分为中、西、东三个部分,中部是全园的设计重点,西、东是全园的辅景[7]。园林中绿植栽种虽复杂多变,但却能达到“体宜”的效果,不会给人以杂乱不堪之感。园林过渡空间设计中,通常以复廊、漏窗、亭子、小桥流水等来划分景区,给人以移步换景、耳目一新之感。
苏州园林设计中,给人以移步换景之感方法的还有一种便是借景,这可以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也可以是因时而借。沧浪亭是借景园林中的典型代表,该园有一面不建围墙,而是建造了一处有漏窗的复廊(图3),这是由于这侧有一河流贯穿而过,设计师便将这潺潺流水“借”入园中[8-9]。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我们也可以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以打破室内空间的围合压迫感。
江南园林设计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自然天成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这种崇尚自然之美的设计理念应该得到推崇发展。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室内建筑设计注重的是历史文化、人文主义,主张新旧之间的融合。因此,江南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我们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现代的新材料和高科技来表达并传承江南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怀。
谈到江南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能回忆起的物质文化,便是黑墙白瓦的素色建筑,对称的陈设布局,传统的家具式样,以及园林中的花木、山水、空间布局等造园手法。对于这些中式符号语言我们不能一味地复制挪用,而应该对其提取并赋予新的设计语言。
色彩。建筑的颜色是一种建筑符号,John Hayduk在他的墙宅设计中提到:立面色彩作为一种设计的符号语言,可以构成属于它自身的文化语义。江南民居的颜色通常可以概括为黄色(黄土)的地基,白色(粉墙)的墙面,黑色(黑瓦)的屋顶(图4),这三种颜色与江南地区花红柳绿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苏州博物馆屋面为深灰色,墙体以白色为主,并辅以灰色石材加以点缀,清新素雅。在阴雨天,灰色的砖瓦给人呈现是墨色之感,与水墨江南的特点相呼应,为江南地区诠释了新的文化内涵。
材质。江南地区的建材大都为当地的木、砖、石等。砖雕的门楼,木构的隔扇,以及木构与砖雕相结合的窗花,再辅以白墙灰瓦,表现出来的是优雅朴素的自然美,给人以水墨画般的水乡风貌。除了白墙,青石板也是代表江南韵味的独有材料,它主要盛产于江苏吴县地区。它古朴自然、易为制作的特点,在现今的许多的室内设计中被广泛运用,营造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
中式符号。如若将江南的地域文化以及意境体现在具体形式上,则可以将传统的经典构件符号化,通过现代语言来表达。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门洞漏窗等典型符号,室内陈设中的木隔扇、屏门、挂落等细部构造,江南的地域文化中的评弹、昆曲、丝绸、刺绣等元素,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是当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素材,这些中式符号可以直接挪用仿古造境,也可以通过设计师现代化的语言进行解构重组。
以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为例(图5),他便借鉴了苏州园林以及民居等传统元素,通过解构重组为我们呈现出具有苏式韵味的博物馆。其屋顶的设计灵感源自于苏州民居的飞檐翘角,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以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几何形体屋顶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贝先生对江南建筑的传统元素并没有直接提取,而是抽象地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达,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相融合。
由此看来,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符号及其含义,还应将其简化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运用到设计中去,对传统文化进行抽象的继承。
江南传统文化的神韵可以总结为“有无相生”之美,有无相生出自于《道德经》,意思是事物有中生无,无中生有。这种思想融入室内建筑设计中,便是对空间“虚”与“实”变换的一个简单的定义,“虚”指的是空间,“实”指的是形体。可以说是在空间中起分隔作用的墙体以及通透隔断等,虚与实相融合可以使得整个空间张合有度。空间与空间之间需要过渡,而这个过渡空间便是属于“有无相生”思想下的流动空间,是室内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共同延续[10-11]。
园林造园手法中“藏”与“露”、“漏”与“透”等这些空间组织形式可以运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增强室内空间中虚实相生的关系[12-13]。比如,室内设计中大量的白墙加之灰色砖石的点缀,便是虚与实的结合;光线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譬如苏州民居天井的处理都能被借鉴。
江南传统文化神韵的思想是源自于“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这正是当代室内建筑设计中应当秉持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江南传统文化还应该让其在展示空间中重生,数字时代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给文化展示带来了新的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接收讯息的速度和广度。
现如今,VR虚拟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展示中可将大量的江南传统文化数字化呈现在参观者的眼前。当下有一种技术称作“泛动画”,参观者可以在欣赏动画展示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参与或选择和控制,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参观者的互动体验[14]。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中的虚拟动画便是这个原理,在今后展示设计中可以利用这种技术为参观者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同时也可以让顾客参与其中。
随着我国经济与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与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外设计带来了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应当在设计中适当地融入属于炎黄子孙自己的印迹。在接受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并不能照搬照套这些传统元素,而应该将中国文化中的实体符号解构重组,并结合新理念新技术诠释出现代意义上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