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勇,汤久慧,王茂生,杨淑莲,周玉才,郎立新,周振环,侯 伟
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淋巴瘤是造血及淋巴组织发病率居首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仍以传统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因避免了对机体多脏器的毒副反应,被临床医生寄予厚望[1-2],但是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各种不良反应也陆续被报道,并逐渐被临床医师重视。尤其是化疗药物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手足麻木、遇寒加重,甚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其发生率高,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3-6]。近年来,笔者将温阳和血通痹方用于治疗淋巴瘤患者因化疗导致的周围神经毒性患者,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廊坊市中医医院实施化疗且出现周围神经毒性的淋巴瘤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2岁;毒副反应分级:Ⅰ度14例,Ⅱ度11例,Ⅲ度7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2岁;毒副反应分级:Ⅰ度15例,Ⅱ度10例,Ⅲ度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外周毒副反应分级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1)符合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诊断标准[7];2)化疗后出现轻度感觉异常,或肌腱反射丧失和/或肌腱反射减退或感觉迟钝及反应更严重者;3)生存期≥3个月者;4)年龄 18~80岁者;5)Karnofsky评分≥60分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1)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者;2)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3)其他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甲钴胺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标字H2003812),5 mg/次,3次/d。观察组治以温阳和血通痹方,药物组成:黄芪15g,当归 15 g,赤芍 10 g,白芍 10 g,丹参 15 g,地龙15 g,鸡血藤 25 g,桂枝 10 g,川芎 10 g,红花 10g。上药水煎3次,前两次混匀早晚分服,第3次煎汤2 500~3 000 mL,倒入熏洗桶内熏洗四肢,再次加热,熏蒸小腿及手臂30分钟,2次/d。2组均连续治疗28天。
1.5 评价指标 1)临床疗效。治愈:无异常感觉。有效:毒副反应降低Ⅰ度及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2)治疗见效周期。患者达到“有效”评价标准的时间。3)症状评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将患者手足麻木、感觉障碍、遇寒加重者、肢体功能障碍、口唇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体征分为重、中、轻、正常,按照 3、2、1、0积分。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1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2.5%。临床疗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见效周期 见效周期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见效周期比较(χ±s)d
2.3 症状评分 手足麻木、感觉障碍、遇寒加重、肢体功能障碍者、口唇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平均积分变化(χ±s)分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9.38%),其中消化道反应2例,过敏反应1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6.25%),均为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淋巴瘤是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我国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为8.4万人,死亡人数超过4.7万[8]。作为一类起源于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疾病,淋巴瘤主要表现为体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且质地较硬,肝脾肿大,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9]。目前随着诊断技术和设备水平的不断进步,放化疗方案的优化组合,各类靶向药物如美罗华、万珂、依鲁替尼等的出现,已经使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周期延长,部分亚型的淋巴瘤甚至成为可以完全治愈的恶性肿瘤[10-12]。
治疗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许多药物包括长春碱类、甲基苄肼、羟基脲、顺铂,以及硼替佐米、CD30单抗等,均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毒性[13]。周围神经毒性成为化疗后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之一,其中长春新碱对神经系统毒性较大,几乎所有使用者都出现神经症状[14]。化疗后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远端为主的对称性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末端皮肤麻术、疼痛,皮肤发冷、感觉异常、手套、袜套样感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蚁走感、持物无力、走路踩棉花感,常以下肢较重[15],病程日久可有肌萎缩,重者出现肢体瘫痪。这些症状可在化疗药物应用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某些症状可在停用化疗药物后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其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并限制了临床淋巴瘤化疗药物的用量[16]。甲钴胺为维生素B12衍生物,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对神经组织的核酸、蛋白质、脂肪的代谢有促进作用;也可直接转运人神经细胞,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并可刺激雪旺细胞卵磷脂合成,修复损伤的髓鞘,改善神经传导速度[17]。
近年来多数医家普遍认为,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出现的肢体麻木不仁、感觉运动障碍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18]。“痹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恶性肿瘤的发生,其根本原因为正气不足,其特点为本虚标实证[19],化疗药物虽然能拔毒攻邪,但是也因攻伐太过大伤元气,使本来就不足的正气愈加虚弱,气虚不运,阳气不足,血行不畅,脉络痹阻,筋脉失养[20]。气虚则血运无力,久致气虚血瘀,血运不畅;血虚可致肌肉失养;寒邪易伤阳气,阳虚则气血鼓动无力,瘀血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经脉肌肤失养,从而导致肌肤麻木不仁、疼痛,遇寒触发或加重,可见此病的发生与气虚寒凝血瘀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多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除痹止痛为主要治则[21]。
温阳和血通痹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固表,益气而助生血;辅以当归补血养血活血,乃当归补血汤之意,配以白芍补气血;佐以地龙、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川芎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以和营卫,开腠理,通经络,使气血得补,络脉疏通,肌肤得养而获效。并且结合外部熏洗,利用热力结合药力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止痛,荣养脉络,口服配合熏蒸外洗,正所谓“内病外治”“内外结合”,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温阳和血通痹方可有效治疗化疗导致的周围神经毒性,见效快,副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