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聪灵
苏东坡断然不会想到,他诞生980年之后,生平种种竟被小学生翻了个底朝天。《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等23份调查报告,中文系高材生都自叹弗如。这些研究文本内容翔实、层次清晰、有理有据,由清华附小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称是该校六年级小学生的假期作业。
是真的吗?
大众普遍质疑:小学生真有这实力?其中多少是家长代劳?校方解释称,是老师指导孩子完成,且此类作业并非首次。
此说仍难服众:谁知过去的作业是不是也由家长代劳的?
课题研究主体是谁,实难论证。但此事引发如此热议,我觉得不奇怪。
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遇到过类似的事。幼儿园要求孩子做剪纸、绘画、折纸之类的作业,我都让孩子自己做。他尽力完成,结果他的作业带到学校,连上墙展示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其他小朋友做得实在是太漂亮了!
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些漂亮的作品里面绝大部分是家长代劳的,孩子顶多贴几颗星星、画几笔线条。
类似的事发生过几次,孩子就感觉到挫败了,我也挫败。替他做?我觉得也不对。
作为家长,我清醒地意识到,若完全交给孩子自己去摸索,他将极难有机会增长信心;而我完全代劳呢?会不会让他从此只知道依赖,并增长虚荣?
换位思考,若我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级,接到要研究苏东坡的作业,我也会为难。
若他确实可以独立完成,最好不过。若不然,基于之前的教训,我必得出手,但尺寸的拿捏,却得小心翼翼。既要给他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又要帮他做得有点模样。
“这哪里是布置给孩子的?这就是给家长的作业啊!”九成以上家长在子女入学阶段,都会有此感慨。
说到教育,我从不认为这只是学校的事,更不认同完成作业就是完成了教育任务。真正的教育,从来都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达成。
面对学校布置的各类有挑战的课外作业,怎么办?
若你看重孩子个人能力的发展,则可放手让他做。同时告诉他,你得尽心尽力,你可能完成得很好,也可能被打回、被笑话,当你为此而难过时,别忘了,你做了就有收获,这增长的能力是谁都拿不走的。
若你既想支持孩子探索,又有意扶一把,就要让他明白:这是他的事,你是協助者。成果与荣耀,也当共有。亲子协作的体验,当然可以是幸福的。
又或者,你根本不想让孩子经历挫败。你很能干,想帮他获取荣耀,于是,你无意识地就代劳了他的作业。那也请保持清醒,并让孩子明白:不论你的成果换来多少荣誉,或是被批评,都和他没啥关系———虽然你是真心想帮他。
但你帮他的真正目标,绝不是眼前的舒适,而是将来某天,你可以完全放手。
别让你的爱,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空间,令你所爱的孩子,学会了依赖与索取。
不然呢?若干年后,面对能力弱化的巨婴、啃老族、妈宝男之类,那扑面而来的挫败与无可挽回的憾悔,会让你受不了的。
眼前只是孩子一时的作业,孩子是你一生的作业。建立好各自界限的爱,才可真正令彼此受益。
如是,作为心境平和的父母,你不会对清华附小的学生调研报告感到震惊。孩子必有收获的,大小不等而已。而这,不正是父母与老师的目标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