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怡
在小学高年段,这样的叙事散文占有一席之地,如《我和祖父的园子》《望月》《爱如茉莉》《理想的风筝》等。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通過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根据叙事散文的这些特点以及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形成了高年段教学的设计理念:从“言美情浓”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线索——神聚
《月光启蒙》这篇课文中,“启蒙”是题眼,也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抓住“启蒙”这个切入点加以剖析,我们发现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讲故事、念童谣、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使“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把她对故乡、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题目已点名行文的线索,因此教学中聚焦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四件事情加以深刻体会,学生不难理解文章的神——这就是不识字的母亲给予我的爱的启蒙教育。
二、揣摩细节——悟情
叙事类散文通过记叙、描写来抒发感情,在选材上往往从细处落笔,重视侧面暗示。无论侧重写人还是叙事,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特征: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很鲜明;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所抒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就能带领学生很快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
《月光启蒙》一课中,母亲轻轻吟唱歌谣这一生动的细节描写便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内涵,感悟它的情深。考虑到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两首民谣,在读中感受母亲的勤劳,体会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之后,老师当场吟唱,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自然体会到母亲轻轻吟唱的美妙。此时再回归文中“三月和风,小溪流水,芳香音韵”这独特的表达上,在领悟着各种感官通达的陶醉中,学生也读出了这一细节描写背后所蕴涵着的“情”——“母亲把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民谣的爱都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三、咬文嚼字——语用
叙事类散文的精妙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如果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很难消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入文中,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一二精妙之处,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也是叙事类散文教学本位的回归。
《月光启蒙》这一课就有几处这样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尤其是在同一句中出现了两次“长“——“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作者借用“长”字,巧妙地将其移植于歌谣的生命历程,它随祖祖辈辈的传承而来,又将一路传承发展。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体会“长”字的绝妙?就需要引领学生去感悟、吟咏、遐思、神往……先从“长”的本意——植物的生长着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往下看,自然是根,它要不断地深入地下,汲取养分;再往上看,那就是枝叶,它们要努力地伸向高空。由此迁移到歌谣的根是什么?联系文本,学生不难了解母亲的歌谣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祖祖辈辈就是歌谣的根。再往后遐想,母亲传唱着歌谣给予“我”启蒙,而“我”自然也会像母亲那样将歌谣这样传承下去,使其不断向前发展。这样的词句教学,巧妙迁移,由浅入深,体现了阅读理解的联系性和层次性,句子的内涵就这样不断地丰富而充盈起来,语言的密码就这样一层层地剥离出来。
四、朗读表达——定形
叙事散文与其他散文一样,都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它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美,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灵活而富于变化。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真正理解一篇散文应该是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学生在口、耳、情皆到的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情感美、语言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心灵荡涤般的快乐。
《月光启蒙》语言纯朴优美、感情真挚,充满了《月光曲》一样朦胧优雅的情怀,尤其是文中出现的几首歌谣,学生们朗朗地读着,唱着一首首泉水叮咚般的歌谣,抑扬顿挫间消除了与文本和作者之间的隔阂,也真切感受着那富有韵味的语言,受到无形的熏染。
走进叙事散文这座宁静的村庄,我们寻幽探秘,不再停留于细枝末节的纠缠,也不再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类”的认识,重视整体的把握,更应该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习得阅读方法、表达方法、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等。高年段叙事类散文学习的朝向重点不仅是“理解内容”,更是表达、运用、会学。 “类”文本教学,将引领我们的学生融进散文这道美丽的风景,一路徜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