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娜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快车》栏目)
民生新闻侧重于报道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内容,报道也多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融媒体背景下,社会制度和商业利益产生了一定冲突,受众对于民生新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传统民生新闻制作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电视民生新闻很难与新媒体在时效性上竞争,后者为受众提供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与新闻报道的互动更强。因此,需要对电视民生新闻进行创新,应对融媒体环境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为电视民生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范围,减少了新闻的地域、播出时间的限制,为新闻内容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电视新闻节目都开通了相应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拓宽新闻传播渠道,增强自身节目影响力,一些电视台将内容在电视和网络同步播出。这种“台网结合”的模式,有效利用了新媒体的趋势,弥补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不足,同时扩大受众群体。
新媒体平台为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之间,提供更强的互动技术支持。民生新闻的亲民性、本土性特征与互联网低门槛、交互性的特质相结合,为节目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众在看到新闻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就某一话题开展热点民生话题讨论。例如,《南京零距离》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典型,它提出了“民生新闻3.0”的概念,即电视与网络有效结合,利用后者为受众提供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平台,增强节目的交互性。
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很难与新媒体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上竞争,因为传统新闻采编需要经历复杂的采编程序。例如,事件发生后记者前往现场采访,然后再将视频素材加工处理,这一过程延长了新闻的制作、播出时间。利用网络技术,人们采集素材后,上传到社交软件分享出去,甚至可以直播事发现场的经过[1]。
所谓“微表达”是民生新闻在原传播平台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将新闻再次传播,由此扩大新闻的影响力。之所以采取这一传播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年轻群体看新闻的习惯,从电视媒体转移到新媒体。采用“微表达”的传播策略,既能稳固中老年收视群体,又能利用新媒体吸引年轻受众,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拓宽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电视主流观众主要为中老年群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他们的生活也逐渐向网络迁移,在网上浏览新闻,有远离电视的趋势。此外,年轻群体的受众很少通过电视收看新闻,对于微信、微博的依赖程度更高。长此以往,电视民生新闻的吸引力会不断降低,为改变这一趋势,采取“微表达”的新闻传播策略,通过网络传播新闻。这要求新闻节目建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搭建属于自己的宣传舆论阵地,采用积极的措施,减少受众流失。
创建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可以提前对报道内容进行预告,激起受众的好奇心,同时也不会占用电视媒体的传播资源,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此外,将网友评论引入电视新闻中,将记者、电视台不方便表达的内容,借观众之口表达,呈现强烈的思想交锋,增加新闻节目看点。线上线下联通,进行立体化新闻传播,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受众,提高对节目的关注程度,还能打造良好的节目品牌形象。
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快车》是一档老牌民生新闻节目,创办于1999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新闻快车》栏目本着“关注生活,服务大众”的栏目宗旨,成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在传播途径、传播形式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制约,为此,《新闻快车》先后推出“快车快报”“快车新视界”等微视频版块,在线上发布,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点击量。同时推出一档周末版特别节目《快车朋友圈》,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网罗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最新、最热的新闻,用轻松活泼的网络语言和新媒体形式呈现,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为传统民生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微表达”开辟了一条道路。
例如,湘潭电视台的《都市日记》就是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其在微信公众号开通“都市锐评”的版块,鼓励网友发表意见,并从留言中选取有价值,能够代表各方观点的评论呈现在新闻中。摘取精彩评论添加进新闻报道,其辛辣的点评甚至比新闻本身还精彩,吸引了新的受众。对于地方性电视台而言,受限于自身的传播范围,很难在受众基础上有大的突破,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开展新闻宣传,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湘潭电视台记者通过“湘潭都市日记”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报道的预告,为关注网友展示新闻的图片和视频,一经发布该条微信推送达到10万+,借助微信发布节目预告,成功地进行一次营销[2]。
突破现有电视民生新闻制作、传播模式,尝试将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进行融合,增强融媒的传播力。例如,重要的直播内容,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同步直播,拓宽受众观看新闻的渠道,创新节目传播方式。在网络直播时,为受众提供弹幕功能,以此来发表观看直播的意见,并在特定评论窗口进行反馈,直播内容根据受众反馈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在手机客户端增加节目版块,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评论机会,提升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度。在新闻播出过程,加入微信摇一摇等互动环节,让受众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完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通过媒介融合,打破电视与观众的互动局限,提高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由此提升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便于相关部门为民众解决问题。以媒介融合作为切入点,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进行创新,以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寻求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方法,基于融媒体的特点明确节目定位,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例如:《人民日报》于2016年构建的“中央厨房”,是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以内容的生产传播为主线,不仅服务于人民日报旗下的各个媒体,更是为整个媒体行业搭建了一个支撑优质内容生产的公共平台,聚拢各方资源,形成融合发展合力。
将新闻数据化处理,即在融媒体条件下,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为制作和传播数据新闻制作产生革命性影响。例如,针对本地一段时间内的房价变动进行报道,或是春节期间人口迁移情况,以及中、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情况、报考人数等。这些新闻类型都适合将数据化处理,为用户展现新闻数字,将其作为主要报道内容。此外,还可在电视上提供二维码扫描,观众扫描后可以导引到更详细的数据展示页面。采用可视化图表、交互性强的连接嵌入新闻报道中,为民生新闻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功能[3]。
在Web2.0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在形态、产业、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有效性增强。电视民生新闻借助智能技术,以微信公众号、微博收集受众的反馈,从而了解大多数受众喜欢观看哪类新闻,再为受众推送个性化新闻。
利用“机器人新闻”提高新闻制作效率,利用计算机编程和数据信息库进行程序化加工,根据程序自动输入和手动录入的关键数据,新闻编写程序自动生成一篇新闻稿。如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利用这样的程序,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时,仅仅用时25 s就生成了585字的新闻稿,文章包括震中地形、周边村镇、震中简介等。对于数据密集的新闻类型,适用于这种新闻编写程序,最大程度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采集、制作效率。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应积极构建新媒体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微表达”,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由此提高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通过网络吸引年轻受众,增强节目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