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娜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目前,我们已进入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正经历着一场挑战一切固化的、疏离的、机械的传媒思维模式与传播行为方式的变革,这也给融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带来了新思考,同时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和理念遇到了巨大质疑与冲击,播音主持传统教学的经验范畴僵化于“播、说、诵、演”的知识体系内,对于媒体行业发展的认知与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嫁接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亟待推陈出新,优化教学理念,及时矫正传统教学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认知偏差、课程设置及内容框架与“一线”严重脱轨等现象,做好技术变革中播音主持教学理念的突破与坚守。
融媒体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体自我更新、协同发展的结果,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数据、价值资源、运作模式的高度整合,技术的迭代和理念的更新以及媒介环境的巨大变迁,重塑了播音主持职业角色功用以及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截至2018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用户数达到了3亿多人,阅听量日均接近3 200多万。在这样一个互动性、场景性更强的大众化生产阶段,人工智能语音以及虚拟主持人等专业形态的产生,不断加深人们对播主主持领域外延和内涵的认知,也给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高质量的语言传播、传播空间的规范和净化、行业的职业性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时代诉求。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顺势而为,融入时代发展特色,在融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播音主持人素养的提升任重而道远,而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想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应从彻底刷新对新时代播音主持的认知图式和思维方式的开端入手,特别是媒介融合和技术平台的资源整合层面,让人们于播音主持人才有更新的职业期待,这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的产生着深远影响。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构建起“原声+新媒体”的时政新闻产品矩阵,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华(China)系列移动客户端产品下载量已超过500万,真正意义上形成全台共享、多点发布“新媒体+”播报新格局。曾经的播音员、主持人担任节目生产“最后一棒”的时代已成过去,曾经充当“传声筒”“转化器”的职业角色不复存在,在“UGC”的当下,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创作方式、角色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新信息流通模式使得包括主持人华丽升级成为了真正的“信息生产者”和“内容创作者”。
因此,曾经的播音主持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已逐步被全新的市场整合营销模式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培养播音主持人才对于“大数据”的信息抓取和碎片化信息整合能力,对于精准框架感、极致的叙事能力,以及新型播音创作行为以及信息整合营销能力,这些教学改革思维的关键点,也将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核心竞争优势。
2.2.1 以完善播音主持理论教学体系为本位的改革路径
首先,多元拓展以播音主持为核心的专业知识领域边界。播音主持专业范畴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除自身核心的播音学、发声学外,与新闻学、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之间存在高度交融,同时与音乐学、美学、表演学、艺术学等存在更深层次的知识联结。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科的发展应突破自身学科知识框架的局限,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知识体系的交融与整合,同时应加设配音学、双语播音学、同声传译、AI操作等新专业课程;实践课则应拓展原有的播音实践边界,逐步从新闻规范播音、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编辑等广播电视方向的基本技能,拓展到影视、编剧、文案策划、形体课、形象设计、艺术审美、品牌营销等课程,形成以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为核心的、更加丰富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体系。
其次,不断迭代传统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训练模式。在融媒体语境下,对于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表达早已突破了原有语言腔调的固化、表达形式的模板化、思维模式的单一化、审美风格等,在“字正腔圆、语流晓畅”的播音技巧、音色语音语调和规范发音的基本功基础上,更应注重表达者严谨的逻辑、共情的文本解读、深刻的文化积淀与较良好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背景下,机器对于文本符码的加工还处于一种程序化、固化、僵化的初级阶段,而AI技术所强调的场景沉浸感,使人工语音的介入变得尤为重要,整个文本“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播音主持的“共在感”直接影响受众体验,特别是在直播节目中,听众借助主持人的“共在感”语言表达来体验一种跨时空的社会参与。这些都需要播音主持主体创作者具备与时代高度匹配的人文意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
因此,亟待突破创新全媒体人才培养下的教学模式,例如,“SGC+”教学模式,即课前导入、选题策划、内容加工、课堂展示、作品深度分析以及课外线上互动的课堂流程进行,改变原有就稿件播稿子的基本功训练模式,将学生的播音主持基本功与具体作品深度解读和整个生产流程相结合,将作品再现式的教学情境与模拟场景相贯通,培养学生播音主持节目的艺术性解码、策划、UGC编码生产、新媒体运营的实操流程,拓展播音主持教学基本功训练模式。
2.2.2 以突破播音主持实践教学体系为本位的改革路径
首先,升级教学技术平台,特别是在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刚性需求下,演播室作为高校播音主持教学的核心场所,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但随着目前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具有代表性播音主持教学重地——虚拟演播室,应对音频系统、播出系统、非线编系统、灯光系统、调音声学系统等子系统进行全面技术升级,完善演播室整体创意设计、演播场景设计,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提升多讯道虚拟演播室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相应提高学生在“摄、录、编、播、存”等环节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新型提词器、虚拟演播室操作系统应用的适应能力。
其次,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与新技术的应用,应加强人才技术的适应性培养。语音中的语音合成和语音测评等技术与播音主持领域存在较大关联,播音主持人才应掌握基本的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以及虚拟主持人、智能机器主持人在播音主持场景中的技术运用,同时掌握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语义识别、语义分析、语义生产、语义合成、语音合成等深度技术,这已成为这个时代新技术语音发展的大势所趋和人才培养的重心。
2.2.3 以培养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专业人才为一体的培养模式
首先,培养专业素养高兼具实操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分为“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单一技能已经无法适应整个时代的职业期待,高质量的播报、极富感染力的主持,“共在感”和“融入感”的表达,重塑了规范、生动、审美的语言传播的三重空间的意义。因此,应在语言传播标准、规范空间以及语言功力的提高和播音主持内涵深化等方面,着力培养专业化人才。融媒体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媒介创新的产物,播音主持行业与其紧密嫁接并应用到场景中,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播音主持+信息传达”,随即播音员、主持人对工作本位产生了思维变化、观念更新和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专业素养高兼具实操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传统教法背后另辟蹊径的升级路径。
其次,培养“多位一体”的复合型语言传播人才。如今,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越来越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这也是播音主持人才对“五位一体”能力要求的体现,相应需要引入“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多能”主要指的是策划、采访、编辑、播音主持、制作。现在,“五位一体”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发展成了“多位一体”的人才需求,例如,在2017年5月23日早间《朝闻天下》节目主播何岩柯,在突发新闻报道模式中,担任了“播音+编辑+连线+同传”等多个角色,将职业播音主持人的角色进行了成功拓展,而正是这种“多位一体”全能型传媒复合人才,在主流媒体打造的互联互通的融媒体全媒型平台上,诠释了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语言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的标准。
科技变革、互联网发展、移动终端融合使媒介融合渗透到了大众传媒的各个领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需正视新媒体技术的变革以及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播音主持信息生产及传播与新技术的嫁接关系愈发紧密,传统教学理念不断被刷新,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被技术激变的时代赋予了更多职业期待。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固有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领域中的精髓,而是在教学改革开拓的道路上,鼓励从媒介融合思维转变着手,加大“两位一体”专业教学改革突破与创新,积极完善教学模式及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巧妙地把新媒体技术资源变成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教学工具和实践场所,做好原有教育理念与新观点的融合与发展,重新建构融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培养符合这一时代要求的语言传播高级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