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旭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
从2012年新媒体之年开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就一直在相互博弈中,战况焦灼,且新媒体态势迅猛,大举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和媒体公信力领域。传统媒体虽然实力厚、人才众、历史久,但与新媒体博弈的过程中,优势并不明显。直到2016年,新闻短视频之年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制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1]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经高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7.53亿人,占总上网人数的97.5%,且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47亿人,年增长率为5.4%,网民覆盖率为83.8%。由此可见,手机、平板等设备已经占据用户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手机客户端的流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就显得迟钝而生硬。多数主流媒体机构只是在形式上借鉴新媒体的媒介模式,并没有改变线性传播模式,但新闻短视频的兴起,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走向有效融合提供了契机。
短视频在国内的走红相对较晚,早于2011年,移动端视频社交APP开始在美国出现,比中国的新媒体元年还要早一年。首次出现的新型短视频社交APP叫Viddy,定位于帮助用户及时摄取、迅速生产、快速分享生活的细节,并使之融入30s以内的短视频介质,力图使视频交互进入精细化和小巧化[2]。之后,Vine、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媒体开始加入竞争,开拓了短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的功能以此争取用户。新闻媒体机构随后加入,BBC在2014年推出了一项Instafax的短视频新闻服务;CNN也与Twitter合作推出了“Your 15 Seconds Morning”的15s短视频新闻资讯服务[3]。
在国内,移动社交率先开启了短视频的应用,并成功引爆第一轮红利期。新浪微博、美图、腾讯、陌陌等互联网公司都加入到短视频的开发和竞争中,秒拍、美拍、微视等短视频应用成为社交媒体的新兴传播方式,用户通过手机拍摄10s~60s不等的小视频,可自主添加文字、滤镜等效果,上传至手机APP账户,发布信息,与好友分享,进而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联动,可以分享到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相关平台,扩大传播效应和影响力。相比而言,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涉足短视频领域的动作,远不如新媒体迅速而果断,诸多传统主流媒体在新旧媒体的融合大战中,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客户端上。
新闻短视频是新闻与短视频有机结合的一种新传播媒介,它融合了视频、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元素,更贴合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比如,在今年我国“两会”期间,新闻短视频成为记者发布新闻的新兴“利器”,因其内容碎片化、发布即时性、互动社交化等特质,为受众所推崇和接纳,也成为传统主流媒体赢回媒体公信力和流量的主战场。两会期间,人民视频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两会夜归人》,秒拍总播放量近500万次,其中,第三期《我在现场听报告》单集播放量过百万[4]。央视网发布的“V观”短视频在央视网和央视客户端的浏览量超过200万次,《光明日报》推出的《朋友习近平》等一系列短视频,总播放量达到1.2亿次。
短视频的价值开发点在于开发用户的参与度,鼓励“人人都是记录者”,赋予用户传播参与感和主人翁地位,将新媒体的交互属性发挥到极致。比如,短视频应用Vine,为增加用户黏性,甚至设立了“Vine微视频新闻奖”,评委会从在Vine平台上发布及分享的新闻短视频中,选出年度最佳,以此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到短视频社交中,挖掘巨大的新闻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将是中国短视频行业的100亿大关之年,预计达到113.25亿元,用户预计达到3.53亿人,这意味着,短视频领域是新旧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是未来新闻行业的主要舆论阵地,更是巩固媒体公信力的有利渠道,主流媒体应顺势而作为,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把握新的传播走势。
在现如今的传媒大势下,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既要融合,也要竞争,谈到竞争,应秉承“田忌赛马”的精神,用自身长处和优势,与对方的不足和劣势去比赛。同样是涉足新闻短视频领域,新媒体的优势是交互性强,更具备即时性和机动性,能够充分利用手机客户端和APP的庞大用户群,而这些也正是主流媒体的薄弱环节。那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内容生产、资源雄厚、人才队伍和媒体公信力,新闻话语权的优势是新媒体无法比拟并且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北京时间”是北京电视台和奇虎360合办的新媒体,利用智能新闻资讯推荐系统,依托360大数据平台,以专业的新闻视频制作团队做内容支持,为用户智能推荐图文、视频和直播,打造千人千面的手机新闻平台。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电视台连同其手机客户端“北京时间APP”和新闻门户“北京时间”对两会进行短视频系列报道与全程直播,提出了“以最具创意的方式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这一目标,同时联动360开机小助手、360浏览器新闻导航、迷你页弹窗等重要分发平台和入口,全面播报十九大的全过程。其间,“北京时间”联合北京电视台BTV新闻,BTV生活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三大传统媒体,共同推出了《读懂两会》大家谈两会》《3分钟带你感受今年“两会”的新style》《代表委员新风采》《北京面孔》[5]等15个新闻主题系列短视频报道,并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排兵布阵,微信、微博等平台矩阵联动配合报道,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把北京电视台的“两会”报道以及时、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传递给手机终端用户。“北京时间”对大型新闻事件的报道,日趋成熟、专业、权威,借助于北京电视台主流媒体的强大资源和人才储备,充分发挥了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作用,在成立两年的时间里,逐渐在新闻客户端中崭露头角。
“北京时间”直播频道“十九大时光”,在会议期间不间断直播192小时,开幕会直播期间约有35万人同时在线收看,累计观看超过5000万人次,相关专题发布稿件共计3000 多篇,总点击量突破 13.19 亿次[6]。丰富多元的报道形式,多种平台分发以及庞大的流量,“北京时间”APP助力北京卫视证明,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传统主流媒体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依然是优质新闻的来源和平台,且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以及在公众心中的权威地位。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在PC端市场,综合门户和传统新闻网站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主流新闻网站依旧是媒体公信力的领跑。《2016媒体公信力调查》显示,在受访者心目中,电视依然是公信力最强的媒体,其次是报纸,再次是微博,而北京卫视与江苏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则位列媒体公信力的“卫视五强”。在“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下,不断大力探索台网融合,勇于尝试全新的媒介和传播方式,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大势所趋,也是维护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必经之路。
新媒体借助其即时性、社交性、交互性等特质,逐渐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在大量分流、占据市场的同时,也逐步降低了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信赖,这就是重塑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必要之处。提高媒体公信力,要从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覆盖率与影响力等方面多维度提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新媒体行业虽说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配以迎合受众消费习惯的传播方式,占得先机,但同样存在乱象丛生、虚假新闻、滥发广告、盲目追求流量等弊病,这对网媒的公信力造成了巨大打击,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新媒体面临着内容真实性不足、可信度与严肃性缺失等短板,因为“虚假新闻”“标题党”“植入广告”等新闻报道,引起用户不满,而在此方面,传统媒体的满意度,就大大高于网媒。
内容真实性和社会责任感,是传统媒体重塑媒体公信力的机遇和关键所在。比如,“北京时间”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行动中,已经充分发挥了领头羊的作风,在对G20杭州峰会、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长征五号首飞、珠海航展等大事件的直播上,都取得了全网流量第一的成绩。目前,网龄只有两年的“北京时间”APP的访问量已经稳居中国新闻网站第一名[7],日均访问量(UV)从起初的1300万飙升至6000万,日均浏览量(PV)也超过了4亿。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和媒体信任度,主要得益于融合了北京电视台强大的资源和人才,以及奇虎360的平台优势,通过新闻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重塑了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姿态,以回归新闻本质的方式破解传媒界的困惑,用还原世界真实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7]。
传统媒体在重塑媒体公信力方面,同样面临着挑战。首先,通过“北京时间”的实践可以看出,新闻短视频的走红是媒体融合新的红利期,但许多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仍然在机械化地“搬运”节目,将电视新闻或节目僵硬拆分,依然遵循线性传播的特点,并未进行二次创作和智能归纳,对用户来说,体验感并不理想。其次,新闻的真实性也是传统媒体需要正视的一大问题,也是媒体公信力最重要的标杆,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亦充斥着传统媒体的门户和客户端,这是未来需要克服的重大问题。最后,主流媒体客户端在社交性和互动性方面,亟待改善,在“北京时间”新闻短视频的页面留言栏,鲜少看到用户留言互动,这就将传统媒体的分发平台优势大打折扣,低迷的互动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传播力的弱势,也就是媒体公信力评判标准中,“覆盖率”和“影响力”的不足。
从新媒体元年起的“对手出现”到短视频兴起的“命运转折”,传统主流媒体从备受挑战到主动迎战,开始逐渐懂得借助自身优势,与新媒体融合和竞争双管齐下,尤其是借助新闻短视频的风口,积极转型,开拓平台,既努力开发UCG、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属性,又要维稳住自身的媒体公信力,坚持内容为王,真实新闻,注重深度和权威,实现在未来的传媒洪流中,历久弥新,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