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风新闻看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问题

2018-02-21 21:20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强台风现场报道现场感

于 秀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9月15日本年度最强台风“山竹”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截至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造成贵州、海南、广西、广东、湖南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1人失踪,160.1万人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

各大电视台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现场展开新闻报道工作。记者就是观众的眼睛,观众通过收看记者的现场报道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而创造出最好的新闻传播效果。然而,在记者的现场报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1 台风新闻现场报道中表现出的问题

1.1 记者没有充分做好新闻报道前的准备工作

某新闻频道“特别报道”栏目在9月16日晚20∶24新闻直播中,主持人直播连线前方记者,记者进行了现场报道:“在广东市茂名镇博贺村……”记者的一句现场播报可谓错误百出:一是将广东省称作广东市,二是将茂名市称作茂名镇,三是将博贺镇称作博贺村。现场直播中,密切关注台风新闻的大量网友立刻通过微博发文指正记者的新闻报道失误。

而一天后,在9月17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另一名记者又把广东省茂名市报道成“广西茂名”。记者在现场连线直播过程中称:“现在看到的是发生在广西茂名的一个救援现场……。”记者频频在国家行政地理知识上犯常识性错误,引发群众对央视记者职业素养的质疑,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

在全民关注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记者犯常识性错误是非常致命的。有网友发表评论说:“央视记者被台风山竹吓坏了,居然连地名都弄错。”其实记者在业务工作中难免出现口误,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两位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失误,而是继续播报,这反映出记者的失误并不是出于口误,而是没有充分做好新闻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

1.2 记者的现场新闻报道表达不够流畅

9月17日,某台记者在早新闻现场报道台风“山竹”登录广西时,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竟用了几十个“这个”,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也使记者的个人形象减分。

出镜记者运用有声语言完成新闻的叙事,“从受众角度考虑,记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面对镜头报道时,没有理由或者没有时间出现停顿和思考。出镜记者需要用职业化的语速、流畅地表达来报道新闻事件。”然而,现实中不少出镜记者在报道中时常出现表达不流畅的现象。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口头语,如“这个”“然后”“再有”等,使语言表达逻辑混乱,丧失美感,不利于形成记者个人鲜明的语言风格。这种较随意的播报,非常影响记者语言表达的流畅度,进而影响受众接听信息的连贯性,让记者的出镜报道效果大打折扣。

1.3 为追求新闻现场感,强行安排记者进行户外报道

近日的台风新闻报道中,前方记者为做好现场新闻报道工作,有的抱着电线杆,有的站在风雨里左右摇摆,还有的站到高楼楼顶感受台风强度,直呼“站不住了”。一方面,受众在称赞记者敬业、辛苦、有担当;另一方面也有声音指出,记者不顾报道环境、刻意坚守现场的新闻报道方式有“作秀”的意味。

追求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要求。记者为了公众利益,对强台风登陆情况做报道责无旁贷,但从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角度看,记者报道强台风时,无须亲临第一现场。

1.3.1 受众对这种新闻现场感已不感新鲜

沿海地区的群众对强台风的相关知识和特点早已非常熟悉,只要气象部门在进行天气预报时,说清楚风力可能达到多少级,人民群众就可以想象其危害程度,不必为了追求所谓的“现场”报道,让记者跑到“第一线”去“现场说法”,把强台风威力的直观感受强加给受众。

1.3.2 记者的刻意出镜,可能威胁记者自身的生命安全

类似记者被强台风吹飞的新闻现场,不仅会让记者的亲友担心,而且让观众看着揪心。即使记者的敬业精神值得肯定,这样的业务安排也不值得提倡。大树都可连根拔起,汽车都可吹翻,房屋都可吹塌,记者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抵挡台风的伤害呢?记者在做“对自己生命不够尊重”的错误示范,除误导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群体外,还曲解了追求新闻现场感的完整含义。记者的人身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新闻现场感、新闻价值才有意义。当记者忽略对人的价值的追求时,一切新闻价值都将沦陷。

在强台风的危害程度和预防知识已成公众常识的今天,记者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做“第一线”的报道,即使要出镜报道,也不必置身室外或靠近渔港码头等地,应该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报道。

2 出镜记者现场新闻报道业务能力提升策略

2.1 记者需做好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记者做好现场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记者不仅要做好政策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还要做好设备器材的准备。

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指出:“我进央视当上主持人,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但作为经常做重要现场直播的主持人,就有很大的准备成分在里面。”为了给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报道做准备,她在美国出差时,自费去肯尼迪航天中心参观。因此,她在“神六”“神七”发射基地流畅而专业的现场报道备受观众称赞,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得益于充分的报道准备工作。

记者在接到新闻采访任务后,首先应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尽量详尽地掌握新闻事件的背景,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新闻报道的思路和方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报道框架。在平时,记者也应尽可能多地储备与自己所处报道领域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常识,这样才能避免出镜报道的失误、信息量的匮乏和在镜头前的词不达意。

2.2 记者需提高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能力,确保新闻报道效果

出镜记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恰当准确地使用语言技巧、有声语言表达流畅、语言链条与思维链条同步、面对镜头时交流感强,这都是出镜记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媒体机构应对出镜记者进行语言素质的系统化培养,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来进行业务培训,或者组织出镜记者去开设出镜记者专业的学校进行专业学习,也可以组织出镜记者去其他电视媒体走访学习,了解业界动态,提高职业素养。

出镜记者平时也要加强业务的自我提升意识。新媒体时代对出镜记者的媒介素养和报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日渐式微的传统电视,更要利用新闻直播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去增强与受众的连接。记者应多看多学,不断学习借鉴优秀出镜记者的播报方式,善于在现场迅速寻找到新闻切入点,快速组织报道语言,按照新闻事件的逻辑顺序为受众进行流畅、高效和精准的报道。

2.3 完善管理制度,确保记者人身安全和新闻传播效果

2.3.1 媒体机构应结合新闻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记者的出镜

媒体机构在追求新闻现场感、新闻价值的同时,也担负着保障出镜记者人身安全的责任。在安排记者出镜现场直播时,需结合具体的新闻现场情况,不能让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第一线”,即使要出镜报道,也不必非得置身室外或靠近渔港码头等地,应为出镜记者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展开报道工作。

同时,出镜记者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同于播音员、主持人和普通新闻记者,应建立独立的、科学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电视媒体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创新。

2.3.2 打造品牌出镜记者,发挥榜样的“帮、扶、带”作用

在各媒体的出镜记者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记者,如白岩松、张泉灵、闾丘露薇、柴静等。作为出镜记者,他们在现场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受到观众一致好评,不仅提高了节目的收视效果和关注度,还提升了个人、栏目和平台的品牌价值,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媒体要重视打造自身的品牌出镜记者,通过出镜记者的品牌力,提升整个出镜记者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

3 结语

只有通过规范性的策略解决出镜记者在业务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不断发挥出镜记者的优势,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节目形象,达到出色的新闻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强台风现场报道现场感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现场报道的思考
提升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职业能力的思考
淮委防御超强台风“利奇马”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我在现场”——突发事件直播中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
超强台风
浅论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要素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强台风灾害链情景下多部门应急联动建模与仿真文献综述
现场报道的用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