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又见五台山》看佛教艺术的现代演艺呈现

2018-02-21 21:20吴亚倩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音乐

吴亚倩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作为佛教文化圣地之首,五台山风景区携手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又见五台山》情境演出,以创新形式深度演绎佛教文化精神内涵。这不仅是推进五台山整体改造提升、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省重点工程,也是全力打造“五个五台山”、促进五台山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山西省依托文化,实现向文化大省迈进的又一次跨越。该项目自2014年9月首演以来,已收获无数好评。

《又见五台山》以五台山的佛教典故为创作基点,却又跳出单纯故事讲述的窠臼,打碎形式、打破空间,向无尽的时间发出探问,通过丰富和无穷变换的场景,用舞台语汇解构一天、一年、一生、一念。作为山西省文化艺术中的佛教文化的代表景区,五台山通过《又见五台山》情景剧这一艺术形式实现了推广,像《又见平遥》一样,越来越多的游客、学者慕《又见五台山》名而来,最终又折服于五台山优美的风景与深厚文化,促进了五台山景区及山西省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从艺术的划分角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而佛教艺术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艺术成果。从空间艺术中的建筑来说,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寺庙、宝塔等,是佛教艺术中的建筑代表类型;从空间艺术中的雕塑来说,主要呈现为各种佛像、石窟等;从时间艺术中的文学来说,佛教中的经文、教义、传说故事等,在亚洲地区传播甚广;从时间艺术中的音乐来说,佛教艺术中也有大量的佛教音乐,供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而情景剧是一种较新型的综合艺术,以文化旅游为主,集景区观光、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不仅具有舞台剧表演中的特点,而且融合各种艺术门类的特点,是呈现出不同艺术门类中佛教艺术精华的合集。

1 建筑与雕刻

该剧剧场位于五台山景区外的清水河畔,远远望去,这座名为“风铃宫”的建筑仿佛和它身后连绵不断的山丛融合在一起,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样态。建筑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建筑被赋予一定的审美功能,正好反映了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这一基本规律。建筑艺术的外观和形式有着十分明显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情调。由于建筑艺术一般都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和场地,因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影响,只有将建筑外形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景与物完美融合的境界。此处,“风铃宫”的设计恰好完美表现了这一点。

除建筑外形的设计考虑到地形因素外,近看这座场馆外又表现出一种经卷的样态,犹如一部打开的经卷。进入主体剧场之前,观众首先要经过长达730米的经卷,这样的设计源头正是佛教中重要的一部分:佛经。而佛经一般又是“经折”的样态呈现的。经卷上刻《华严经》经文,利用雕刻艺术的形式,借助中国传统造园的方式,运用空间秩序建构,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美学境地,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渐开序列,在转折中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巧妙地将情境演出、视觉体验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

走进风铃宫室内,漫长曲折的通道弥漫着风、铃、钟、磬的声响,仔细看才能发现,这些风铃的声音由挂在出挑的杆件端头的铜铃传出,清脆、悠扬,伴随着僧侣们低声吟诵的佛语,观众自看到外面的雕塑开始,到现在的震撼心灵的音乐,心灵上已经逐渐做好了观看演出的准备:将世俗嘈杂抛向脑后,心门达到了宁静清新的状态,远离颠倒梦想,体悟佛教意涵。

2 音乐与舞蹈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是对物质材料的依赖程度最轻的,这使得它成了一种与情感活动联系最紧密,也最具有动态色彩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音乐为最纯粹艺术形式,也正是如此。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审美需要有较好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在佛教教义中,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佛教音乐虽不像佛教艺术中雕塑、建筑等艺术一样随处可见,但漫步在五台山中,路旁漂荡着各种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的形式主要有声乐和器乐等,一般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教音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2006年5月20日,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又见五台山》中,五台山佛教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部分,增加了其本身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

《又见五台山》的音乐总监王崴在最终成品确定之前,曾经创作了接近几十稿的音乐,在对佛教音乐,尤其是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确定又废弃,最终团队选取了最贴近文殊菩萨的七字咒作为主体旋律,达到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更多更好地展现出佛经内容的目的。

配合着佛教音乐,作为情景剧中不可或缺的表演部分,佛教舞蹈又为在场的所有观众带了一场美的享受。它采用的是舞蹈的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蹈的形体语汇,但在情感的传达包涵上,却是以佛教的内核为主要表达的,最终目的是颂扬佛教教义,感化众人。在风铃宫这个先进的演出场所中,舞美设计,配合灯光、屏幕等先进的科技呈现手法,更是打造出了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

3 经文与叙事

《又见五台山》的中心内容是由总导演兼编剧王潮歌完成的,但同时又征求了五台山高僧大德们的意见。从整个剧目的结构上来讲,《又见五台山》情境剧为诵经和祈福两部分。

诵经部分主要内容为阐述四部经咒,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佛名经》《增一阿舍经》和《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为主线,添加改编了新的叙事内容,通过演员表演,传达出对于佛教的生活感悟;《金刚萨埵百字明咒》诵“百字明咒”可以洗净罪孽,净化心灵、一切如幻而性空,得到自由、聆听殊胜智慧。祈福部分由法师主持,会设置一些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发放七字真言册,表达出新颖的演出特点,是演员与观众共同参与剧目的设计呈现。

为使作品《又见五台山》不仅停留在舞台剧艺术层面,同时承担起弘扬佛教教义的重要使命,王潮歌导演赋予了《又见五台山》更高的寓意与功能。“《又见五台山》不完全是一个艺术作品,还是讲经说法修行的一部分,是在弘扬佛法。”王潮歌认为,佛教在中国不仅仅是信仰,还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否信仰佛教,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与佛教相关的行为,其本质是至善圆满的生命教育。

所以,在《又见五台山》近90分钟的讲述里中,我们能够看到众多普通生活民众的故事中,映照出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体现出佛教如何与普通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一个中年男子来到五台山,向佛祖请愿寻找自己已经逝去的母亲;一个煎饼商贩日日辛劳,早出晚归,羡慕着一位衣着华美的女人的生活,可殊不知这个生活富裕的女人,也羡慕着她,渴望拥有像她一样健康的身体……这些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与佛教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而这正是《又见五台山》想要告诉我们的。整个《又见五台山》演出,让我们了解佛教教义、了解文殊菩萨、了解释迦牟尼,更是让我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去思考。从寻母的故事中,我们得知要当下“孝”,切不可“子欲养而亲不待”,导致自己后悔痛苦;从互相羡慕的故事中,我们得知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苦和痛,我们应保持自我的平和,不去抱怨,通过努力,调整心态,过好自己的生活。

《又见五台山》每当被提及,人们会想到它高科技的场地和舞美建设,会想到它为五台山景区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但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不仅是演艺艺术的优秀代表,更是不同佛教艺术门类的精华集合;不仅是我们了解五台山佛教的优秀渠道,还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理解生活,能够感受到佛性与人性完美结合,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升华,体悟到生命的伟大与美好,这也许就是《又见五台山》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五台山佛教音乐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五台山
佛教艺术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音乐
五台山的冬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