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初心,口述中的力量
——深圳卫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当年我来到深圳》特色分析

2018-02-21 21:20马诗月王云霞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讲述者受访者深圳

马诗月 王云霞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0月考察广东时强调,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40年来,深圳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有力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2018年推出一系列重磅报道,全方位、立体式聚焦改革发展40周年。其中,深圳卫视《正午30分》节目策划的《当年我来到深圳》原创短视频,从2018年11月中旬至12下旬共播出16集,并在全媒体渠道分发。笔者是这个系列的主创人员,下文将梳理这个系列的报道特色,为今后的思想宣传工作总结更多经验。

1 以小见大,通过讲故事,追寻初心

《当年我来到深圳》系列节目以“大事要往小里写,国家大事要结合个人命运”主线,以小切口着眼,以个人命运变迁故事展现时代巨变。这个系列围绕“人、事、物”三个维度展开讲述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如深交所的成立、土地拍卖第一槌),有打工者的成长故事,有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历程,有普通人家中的老票证,也有来之不易的第一台ATM机安装……通过这三个维度,展现40年来的经济、文化和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彰显深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和自信。

1.1 从博物馆入手确保题材真实性、典型性

改革开放之初,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非常多,我们首先选择从博物馆入手,确保人物题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我们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深圳市博物馆、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数千展品中,精心挑选出几十件珍贵展品,并咨询历史学家和博物馆专家的意见,最后定下人物、选题,确保了题材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1.2 有“故事”也有“主题”

“当年”系列核心思路是讲好改革开放“初心”的故事。如何在5~8分钟里,把故事讲得深入人心呢?我们的经验是:既要有“故事”,也要重视“主题”。比如,我们采访到了中央表彰的改革开放先锋100人之一的禹国刚先生,他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者”,他的故事非常丰富,我们最终敲定的故事主题为“敢为人先”,主要讲述禹国刚先生参与筹建深交所的来龙去脉。深交所是在审批还没有通过的情况试运行的,在当时来讲,是非常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的。我们在禹国刚数个小时的同期声中,着重选取最能体现“敢为人先”的细节和同期声,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又如,《1987,我们装上深圳第一台ATM机》,以“与时俱进”为主题,讲述第一台ATM机安装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金融从业者进行电脑化改革,安装了第一台ATM机。如今金融业面临着数字化革命,ATM机布局面临收缩,大数据、云计算成为新的改革方向,“与时俱进”的主题让博物馆里的展物变得鲜活起来。

1.3 善用对比,把握题材中的历史、现在、未来

在讲故事时,善于使用对比,把握历史、现在、未来的延续性。比如,《中国第一个“开架式”图书馆——蛇口图书馆》中“封闭”是“开放”借阅的对比,《300人赴港培训记》酒店服务业内地和香港不同标准的对比;《我的华强北记忆》,华强从工业区发展为商业综合体;再如,《我在蛇口建通讯》从最初的骑摩托车去打电话,到如今4G的普及、5G的发展……这些时间的流变、命运的变迁,更能让人感受到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1.4 善用“物件”活用“物件”,用好新闻资料画面

关键物件用得好,可以把故事讲得非常丰富。短片《那些年的“三大件”》《那些年的票据和一代人的记忆》都以物件作为主线,叙述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可喜变化;《蛇口育才学校——深圳基础教育的鲜活注脚》,则从一本曾经风靡全国的青春小说《花季雨季》讲起,增添了熟悉感;《土地拍卖第一槌》则从“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上的第一槌主题场景讲起,体现了物件的标志意义;《中国第一代打工妹的故事》,翁纯贤拿着电饭煲线唱歌的照片场景蓬勃朝气,很 好地阐释了时代精神。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自然引导翁纯贤现场演唱了歌曲《甜蜜蜜》,经过后期视窗编辑,两相并列,历史与现在重逢,趣味横生又意味深长。

2 口述中的力量:细节还原、真诚真实

选定人物后,我们发现,多位珍贵物件的主人都年事已高,采访资源来之不易,如果只做快新闻,非常可惜。因此,决定用人物口述实录这种朴实的形式来完成采访。口述新闻也在小版面中展现了大容量,5~8分钟的片子浓缩了丰富的细节故事。

2.1 原汁原味、口语化是口述新闻的重要特征

与解说词新闻相比,口述新闻打开了电视与观众真切生活的交接口。讲述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出现在新闻里,与观众构成如同和朋友交谈一般的和谐传播情境,平心静气、娓娓道来、富有人情味。在新闻传播中,它对观众所起的心理作用被称为亲近效应和情感效应。当观众感到讲述者,是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有喜怒哀乐,有鲜明的个性,就会对讲述者产生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使他愿意并乐于理解和接受讲述者的故事与观点。此时,记者只是一个记录者,口述的原始模样得到了完整保留。例如,“当年”系列访谈的第一代义工小辣椒,她捐赠给深圳博物馆几十张曾经寄回家的汇款单,这些汇款单见证了她对故土的牵绊。访谈时,记者和她约在博物馆,与她视为珍宝的老物件见面。受访者再次见到当年自己的老物件时,所有记忆涌上心头,情绪也激动起来,接下来的采访就十分顺利。在后期编辑中,记者大胆摒弃主持人配音加同期声的报道形式,运用人物全自述的方式,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全部同期声串联成整篇报道。这样的报道视角独特,语言平实生动,细节丰满,以小人物的故事巧妙展现了改革开放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2.2 运用口述实录助力新闻采编

新闻工作追求时效性,记者往往习惯于“短平快”地进行有效提问,有选择地寻找一部分重要事实,完成任务后就迅速“转场”。而口述实录和新闻采访的访谈方式不同。我们只为受访者提供采访大纲,访谈时尽可能让受访者诉说,给予受访者充裕的谈话时间。这就使得我们在时间安排上常常“不惜工本”,对每个访问对象进行十几天到几个月的长时间工作。

例如,“当年”系列开篇《没有前头的2千人 就没有后面的2万人》,访谈人物为基建工程兵副参谋长马成礼,从特区成立之前来深拓荒到到转业后组织建设国贸大厦,至今仍在编纂史料发挥余热,人物经历多重身份转换,细节故事丰富。因此,对这位受访者,记者摒弃密集提问,以倾听为主聊天为辅进行口述实录,很少打断。拍摄时,选取聊天室环境,灯光摆放、摄像镜头尽量离开受访者和记者直接视线范围,营造轻松氛围,聊出真情实感。受访者娓娓道来数小时,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细节。

2.3 口述新闻中的素材取舍

在口述新闻中,叙事线索主要从主人公的视角展开,观众跟随主人公的眼光,感受、思考来获知故事的面貌。讲述者通常会流水式地叙述生平事迹,形成的大量素材要浓缩成一篇几分钟内有亮点、有节奏的报道,这考验记者判断、提炼和去伪存真的业务水平。

“当年”系列的16篇报道,每篇都做了精心访谈,单个讲述者素材从2小时到4小时甚至多次数小时访谈不等。大量的素材如何浓缩精华?这就要求记者在最初记录时就要心中有框架,在讲述者的访谈中做好场记,并先迅速整理要点、金句。这些金句将成为新闻后期传播中的重要标签。例如,小辣椒说“亲戚说我是我妈在深圳种的摇钱树”,罗沛说“三洋招人,我说香港人多少工资,我就要多少”,陈难先“我一辈子就干教育,这件事做好就够了”。

访谈之后,记者需要即刻着手整理初稿,查缺补漏,整理时首先选取重要章节,保证原汁原味,必要时可做删减,但不可加工润色,添加枝叶。此外,一个人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记忆也可能出现偏差。访谈之后,记者查阅史料,多方印证受访者回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及时去伪存真,确保历史真相播出。

3 全方位传播改革故事,传递正能量

“当年”系列节目内容贴近民众,具有面对面传播的形式感,特别适合新媒体传播,传播方式上,除在深圳卫视午间黄金时段新闻节目《正午30分》播出外,还在深圳广电集团新媒体客户端“壹深圳”、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秒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全网分发。其中,H5融媒体产品《选出我最喜欢的改革故事 赢Kindle阅读器》创新形式,将图片、文字、视频、音乐整合,与观众互动。观众可以选取喜爱的故事,可以看视频,还可以留言祝福、砸蛋赢奖品,这种互动促进了主旋律内容的有效抵达。

除此之外,每位受访者的背后人群成为新闻传播的助推手。比如,深圳拓荒牛协会就在其自媒体上大力宣传相关报道,还“倒采访”了我们的编导;深圳的义工团体也广为转发《小辣椒的汇款单——深圳奋斗者的牵念》。采访者、被采访者和“关联性”团体形成了较好的互动,进一步提高了这组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系列视频整体包装采取“黄金岁月”的概念,大气、有质感又不乏新潮元素,品相广受好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当年我来到深圳》系列节目正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契机下,我们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尝试。我们希望借助优秀的作品,让观众和用户体会故事里的初心,感受口述中的力量,更加坚定信仰和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讲述者受访者深圳
今天,你休闲了吗?
上篇 庆国之盛世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讲述者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