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2018年是《新京报》成立的第15周年,其从2012年开始相继推出《新京报》客户端、IPad版HD阅读器,并推出即时新闻,提高传播频次;2013年《新京报》各个部门陆续开通20几个公众账号,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矩阵;2014年开始以开放的策略与具备先天流量资源的商业门户网站开展合作,与腾讯网合作开办大燕网,主打京津冀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
2015年,与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团合作推出“动新闻”的视频新闻项目;2016年底与腾讯合作,推出“我们视频”的直播新闻栏目,主打时政、突发、社会新闻;2017年,“我们视频”继续推出《局面》的人物访谈节目,借助“江歌案”彰显了传统媒体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
在合作渠道上,“我们视频”和3D动新闻等的播放渠道选择了腾讯这个手握流量分发大权的互联网巨头。
为兼顾时效性和思想性,“我们视频”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产品结构,构建了一个多样化的产品矩阵。在金字塔底端主要是“有料”为代表的泛资讯栏目,在泛资讯类视频的上一层则是国内和国际快讯。再往上一层是原创视频栏目,包括“紧急呼叫”“直播”等栏目。
居于“金字塔”最顶端的是类似于“局面”这样的精品栏目,其生产周期更长,成本更高,不过一旦发布,总能引爆互联网,比如,“江歌案”和“凉山格斗孤儿”正是在《新京报》的报道下,成为其他媒体跟进的新闻源。这样的矩阵能满足不同受众对有趣及有意义新闻产品的需求。
与此同时,产品矩阵的搭建不仅集中表现在视频、直播产品的搭配上,在立体报道中,与文字报道的密切配合也显现出融合思维。比如,在报道保定小孩坠井事件中,记者不仅在到达现场两个多小时后传回第一篇特写,在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中也争分夺秒,配发文字、摄影、视频报道,连续在报纸上刊发10个整版的报道。孩子出井的时刻,更是多方联合配发了被澎湃新闻等比新媒体更早的快讯。最后,推送相关消息稿,集中回顾整个救援过程。
总之,多样化的产品分布和产品形态,不会让《新京报》因为全部主打新闻产品而显得活泼性不足,也不会因为过于娱乐化而严肃性不足,从各个层次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新京报》在其“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公众号介绍,“我们视频”的团队以90后为主,干劲十足,但这支队伍也有像陆晖、谭人玮、王志安、刘刚这样的新闻老兵。陆晖是纸媒“黄金时代”南方都市报深度部的主任,谭人玮也是中国最早的网络热点栏目南方都市报“网眼”的记者,他们辗转多个媒体(包括互联网门户)之后,先后来到“我们视频”。而刘刚转型之前已经是《新京报》的首席记者和著名的调查记者,而《局面》的主持人更是来自央视的《新闻调查》,可以说阵容强大。
视频类报道是十分耗费人力的生产形式,而《新京报》作为一个严肃的媒体机构,直播记者不可能遍布全国甚至全球,于是,他们和梨视频一样,在各个地方成立了拍客团队,这些拍客或者可以理解为视频通讯员,能帮助报社专职人员完成辅助拍摄,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先行捕捉珍贵的素材,随后报社专职人员再来接手,从而解决人手不足和产能有限的问题。
《新京报》在报道过程中,一直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以建设者的姿态扮演好转型期记者的角色,坚持按照宣传部等部门的意见报道新闻,用技术手段处理每个具体的新闻,避免出现不合时宜或与我国发展大势相违背的状况。
因此,原创是《新京报》的标签,据“我们视频”制片人刘刚介绍,国内新闻的采访也好、紧急呼叫采访也好、国际的连线采访也好,他们除拿到素材以外,还要采访核心当事人、目击者和知情者,对相关素材进行核实,对信息背后的东西进行挖掘,避免造成乌龙事件,跟其他自媒体区分开来。
比如,前面提到的2016年发生在保定的小孩坠井事件,因为2016年是网络直播元年,所以有很多网络主播纷纷赶赴现场去报道,他们在直播过程中“嬉笑怒骂”并发布孩子生活照,甚至发布小孩被抬出井后裹着军大衣的露脸视频,深深刺痛了已经悲痛欲绝的家属,以至于后来家属拒绝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而《新京报》在直播过程中,秉承人道主义关怀,用审慎和克制的精神去报道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在网络出现“医闹”谣言时,也及时发表《先别急着给坠井男童家属扣“医闹”帽子》的新闻评论,引导公众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这样一个因救援时间漫长而濒临奔溃的家属,最终赢得家属信任,使家属同意由《新京报》独家刊发否认医闹的手写声明。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是创作者在现实的观察、体验以及素材的艺术处理、提炼过程中集中传达的作品内涵、价值取向和思想情感,是与艺术形象共生的审美意识。与传统媒体中影视作品注重核心意蕴、共识性意义的传递相异,网络短视频更注重展现个性化的内容,而不在围绕一个主题完成宏大叙事,而是彰显个人的价值,如财经评论员石述思2018年5月14日在华科进行的《全媒体时代影响力的塑造》的讲座中国提到的一样,《焦点访谈》的法则是主题事件化,事件人物化,而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具有好莱坞的编剧思维,也就是将“故事”延伸一下,故事细节化、细节冲突化、冲突戏剧化、戏剧话题化,最终完成一个话题。
也许在《新京报》泛资讯节目和同样的短平快的直播节目里面,不容易看出这种制造悬念冲突的编剧效应,但在《局面》这种深度报道里面,就很容易看出主创人员的编剧思维。比如,在江歌案中,《局面》一共制作了25个视频,其中,只有江歌母亲与刘鑫见面的视频长达半个小时,其他都是几分钟的小视频,这些小视频有的是对江歌母亲的单独访谈,有的是从半个小时的访谈里面截取的部分极具冲突性的视频。虽然仅仅是时长的调整,但来自网页、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观众却更可能将节目完全看完,并成为忠实的观众群。
在这一组视频中,一个明显的冲突是之前的短视频中,江歌的母亲猜测刘鑫反锁了门,但在后来见面的长视频中,刘鑫否认了这一点;其他冲突还包括,江歌的死与刘鑫息息相关,江歌的母亲看到刘鑫就很生气,但与此同时,刘鑫也是女儿曾经活过的最好回忆。总之,《局面》大大小小的视频一经播出,就引爆了舆论场,尤其一些自媒体大号围绕江歌的善良探讨刘鑫的恶,引发了价值观层面的争论。
如《局面》制片人兼主持人王志安所说,深度报道的内涵远不止事实层面,它还包括价值观和人性层面的深度呈现。在江歌案中,如果聚焦事实,关注的焦点应是凶手陈世峰,而不是围绕刘鑫和江歌的母亲。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围绕价值观层面的探讨可能没有起到该节目所倡导的“促进沟通、彰显理性”,刘鑫反而遭到网友更恶毒的谩骂,说明在从“主题”向“话题”的过渡过程中,需要兼顾事实与热度,或者说流量之间的平衡,比如,此案可以等到审判事实之后再做报道可能很好一些。
但无论如何,这种从宏大主题到个性化的“话题”的方式转变,凸显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某种程度上为刘鑫这样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人得到了申诉的机会,网民认可与否又是另外一回事,只不过需要在技术处理上,仍然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导向,不能为了新闻而做新闻。
事实上,这种话语方式的改变还包括录制场景的个性化。电视访谈节目往往是在录影棚内进行,场景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而《局面》的访谈场景设置充分考虑了节目的整体定位和视觉效果,做了一系列创新,都放在被访谈人熟悉的环境里面,比如,江歌案放在了江歌母亲所熟悉的一个地方,凉山格斗孤儿则是来到了他们熟悉的训练场地,而章莹颖破案背后的功臣——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则是放在了他的家里,这种放松的环境既有助于被访人更好地接受采访,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容易让受众产生新鲜感和代入感,避免审美疲劳。
目前,有着传统媒体基因、且在市场上引起反响,能与“我们视频”“3D动新闻”等形成竞争的,就是梨视频。虽然之前梨视频因为资质问题而进行整改,但2016年11月拥有重点新闻网站牌照资质的人民网1.67亿元战略入股梨视频,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具有采访权的《新京报》分庭抗礼,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京报》带来一定的压力。
新京报在2014年与360、三胞集团合作创办的“热门话题”APP已经于2017年停止运营,反映了《新京报》在媒体内部创业层面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新闻以外的泛内容领域,缺乏像虎扑论坛、网易跟帖、内涵段子等互联网内容产品对用户心理和消费市场的把控。
虽然《新京报》一直是业界标杆,在版权保护这块也是寸土必争,还创造性提出了“永久版权”,即不要一次性贩卖给互联网渠道,而是打造类似IP这样的产品,但频频有消息曝出《新京报》这些视听产品存在抄袭嫌疑,比如,之前网易旗下的《槽值》《数读》《沸点》等栏目质问《新京报》“所谓的融媒体创新是不是就是把他们的原创文章练一遍”,也有知乎网友提问“如何看待《新京报》抄袭果壳、知乎、网易”这样的问题?说明这种打着“综合报道”旗号的路子行不通,《新京报》需要在原创性上多下功夫。
总的来说,《新京报》一直在积极进行传统纸媒生产模式与融媒体融合,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深度化、视觉化、差异化”的新闻报道,并打造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逐渐形成了全天候、多平台、矩阵化、流媒体化的办报模式,并将优质内容打造的媒介公信力和影响力,变现为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版权收入、新媒体运营收入以及不断拓展的投资收入和版权收入,成为后真相时代各个网络平台的优质原创内容的源头和市场化媒体媒体融合的典型示范。